冬去春來,一年一度的盤點又提上了議事日程。總體上看,2016年度電視劇的創作質量在穩步攀升,革命歷史劇是年度創作的一大亮點,諸如《三八線》《彭德懷元帥》《海棠依舊》等作品均反響強烈,以久違的正能量給歷史虛無主義者們上了生動一課。
此外,現實題材電視劇亮點頻出,以《安居》《中國式關系》《小鎮大法官》為代表的作品,帶領我們走進了一片繁榮背后的現實隱憂;家庭倫理劇繼續演繹著生存與成長的煩惱,以《小丈夫》《小別離》《嘿!孩子》為代表的作品,在另類情感困惑,以及育兒困惑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此外,《微微一笑很傾城》《歡樂頌》《錦繡未央》等所謂的“IP劇”熱度依舊不減,同樣攪動了年度電視劇的一池春水。
然而,縱觀年度電視劇的創作景觀,我們發現劃時代的精品力作依舊難產,高原性的作品很多,高峰性作品總是千呼萬喚不出來,中國電視劇創作的病癥究竟何在?
問題之一:題材類型的選擇老套僵化
由于受到太多外在因素的左右和制約,國產電視劇的題材選擇空間比較有限,從2016年度播出的電視劇看,眾多題材扎堆在家庭倫理劇、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古裝劇、都市言情劇等傳統選材領域。而對于法律劇、刑偵劇、國安劇、歷史敏感題材劇、貪腐劇等題材的選擇始終難以突破。即使有所涉及,題材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一定程度上,題材受限影響了電視劇的感召力,故事的爆發力和戲劇沖突性受到了弱化。
題材受限,藝術創作中過度的行政管理,對藝術成長的傷害是一種典型的內傷,其危害性和負面影響可能在數十年后才會集中爆發。在題材方面,我們的創作視野變得鈍化和僵化,創作者在坐井觀天中不斷重復老掉牙的俗套故事。
其實,有些題材,比如抗美援朝的題材,一直被創作者視為不敢輕易涉足的高風險地帶,但是敘事的角度和立場選好了照樣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視劇《三八線》就做到了,而且巧妙地實現了題材的主流化表達,在天時地利人和中脫穎而出。
問題之二:生產力要素有些變形扭曲
縱觀2016年度的電視劇創作,依舊能看到中國電視劇創作中殘存的老毛病。一些編劇總是在大包大攬中完成劇作的各個環節,往往前半部分戲還引人入勝,后半部分就開始注水了,沒有實現很好的分工協作機制,甚至一部劇就可以掏空編劇半輩子的積累,難以形成可持續的創作后勁,應該在情節設計、分集大綱寫作、對白和矛盾創作、總編劇統籌定稿方面,有強強聯合的明確分工,確保將優質的每一集電視劇呈現在觀眾面前。
一些制片人、大牌導演和戲霸演員都在不同程度地插手編劇的工作,可以十分任性地對編劇指手畫腳,編劇在年度創作中依舊是弱勢群體。編劇作為一部電視劇創作的首席地位和首創精神,均沒有獲得充分的兌現和尊重,常常被其他創作者拋在腦后不管不顧。在一個不重視編劇的生態環境下,要想創作出一批優質作品,必是滑稽笑談。
一些“大牌”演員的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嚴重滯后,一旦走紅之后,就會拼命地接戲,在滿滿的檔期后面,能夠演好每一部戲都是謊言,短期內對原始積累的吃干榨盡才是真實的狀態。如若不信,三部電視劇過后,我們看到的一些知名演員,大都在炒冷飯和翻燒餅,在角色塑造和性格刻畫方面,沒有多少百變求新的欲望和能力。
事實上,演員的成長,就像農民耕種土地一樣,不是一年種上十茬八茬就是好地,高產優質的土地往往是休息出來的,沒有冬去春來的底墑睡眠周期,就不會有來年郁郁蔥蔥的好莊稼。同理,好演員最需要休養生息,需要不斷充電續積能量,世界上從來沒有自來水式的演員,在爆紅之后忽視了沉潛修煉,就談不上自我超越的再出發,這可能是藝術家和工匠的本質區別。
有的人,演了大量的戲,都沒有一個記得住、傳得開和留得下的經典形象,為什么?還是文化積淀和藝術修為不夠。其實,一個演員是不是藝術家,要看歷史的檢驗和時代的選擇,不是一兩個人說了就能算的事情,金錢砸不出藝術家。同樣,一些導演,特別是跨界轉行電視劇的導演,也沒有很好地研究電視劇的表現方式,就開始操起家伙開工上馬拍攝了,好像自己對十八般武藝都樣樣精通,不把電視劇當作藝術的鄙夷心態昭然若揭。
問題之三:營銷和片酬分配畸形發展
從年度國產劇的創作看,中國電視劇為了廣告投放的需要,還在延續不斷“扯面條”的做法,本來表現題材和內容只夠支撐20集的電視劇長度,卻為了資本收益的最大化,偏偏要拼命扯成40集以上的長度,于是,長度上去了,厚度沒有了,廣告對電視劇的肢解和注水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今年在湖南衛視獨播的諜戰劇《麻雀》將近70集,從電視劇的開篇第幾集,就能感覺到這是一部慢條斯理的“拖劇”,可能與制片方和廣告投放商的把控緊密相關。此外,受“一劇兩星播”政策的影響,許多制片方為了占得先機,絞盡腦汁與電視臺的采購方協調關系,嚴重分散了藝術生產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臺網互動”機制不暢,一些制作方還在抱殘守缺,沒有利用好網絡視頻的傳播平臺,很難在臺網互動中真正做到收益最大化。
至于片酬分配的惡性循環是老生常談了,投資方大量的資本都砸在了個別當紅演員身上,抽干了藝術生產核心環節中劇作和制作的資本,致使真正的生產環節捉禁見肘,一汪清水讓演員高片酬攪得天昏地暗,藝術創作中的生產關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如何破解高片酬問題帶來的困擾?管理層應該拿出“依法治電視劇”的魄力直面問題,只允許演員在電視劇制作中獲得少量的績效報酬,鼓勵其在廣告拍攝,或者片約中實現明星演員的市場價值,不能再縱容當紅演員對電視劇生產無度抽血了,那樣,傷害的不僅僅是電視劇藝術本身,而且必將使電視劇的產業鏈和生態鏈更加糟糕。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