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電影市場雖遭遇票房低潮,新片數量卻屢破紀錄,電視劇收視率更是逆流而上,一舉占據了網民關注的焦點。在鋪天蓋地的吐槽和責難聲中,一面是大量觀眾群體構成的觀看浪潮,一面則是制作的粗糙和劇情的爛俗。個中原因,除了失靈的IP之外,恐怕得探究一下看臉不走心的唯“顏值”創作論了。

對近來的熱門影視劇逐個一瞥,便可窺見一斑。從《幻城》《誅仙》到《微微一笑很傾城》《盜墓筆記》,無論大熒幕還是小熒屏幾乎都被李易峰、楊洋、鹿晗等婦孺皆知的小鮮肉,以及鄭爽、趙麗穎等耳熟能詳的小花旦霸占。在強力膠一般的粉絲群體中,觀劇觀影的目的未必是期待故事的精彩演繹,而是好奇俊男靚女如何讓角色“附體”。這種心理,簡直與娛樂綜藝節目的受眾心理如出一轍。

以吐槽搞怪和炫耀顏值為能事的綜藝節目,竟成為影視劇市場的熱門屬性,足見整個市場的病態和偏見。一般而言,唯有在資本完全主導的市場當中,“劣幣驅逐良幣”才會升級為一種普遍現象。權力的傲慢催生出對于藝術的輕視,自然導致“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于是本以藝術表現力為生的影視劇,淪為庸俗綜藝節目的“跟班”,也就見怪不怪。換句話說,我們的國產影視劇正在某種意義上“去影視劇化”。鋪天蓋地的“顏值崇拜”,就與這股“去影視劇化”的暗涌脫不開關系。

誠然,俗文化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沒有誰能剝奪老百姓“找點樂子”的權利。電視熒屏上的綜藝節目自有其一席之地,這毋庸置疑。在多樣化的文化語境下,百花齊放才是文藝繁榮的真正標識。然而一旦俗流倒灌,膚淺成為主流,創作不走心只靠幾張臉,作品的質量、市場的導向就令人擔憂了。事實上,人們對深度與走心之作的心理需求,并不比聲色之欲更少。一些足以凈化心靈、激發內心崇高向善之心的作品,更是被公認為藝術史上的經典。

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霸王別姬》《渴望》,到新世紀的《大宅門》《亮劍》,近三十年的中國影視劇,已涌現出一批從藝術造詣到接受程度都可圈可點的經典作品。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無一靠顏值取勝、憑IP吸粉,它們自身就是IP的開創者和審美風范的引領者。其中秘訣正在于“走心”——既不乏藝術的擔當,也能摸準時代的脈搏,方可引人共鳴。

反觀當下的影視劇,“看臉”者多,“走心”者少,大多數既無藝術的野心,也對于時代沉浮毫不掛心。只是架子搭得賞心悅目,卻遮掩不了懸空的事實。“縱耳目之欲,恣支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古人的箴言,至今仍給我們以諄諄告誡,所謂“看臉”潮流的橫行,以及縱情于綜藝的膚淺之娛,終歸是要“致中和”的。我們自當對影視劇回歸藝術的主流抱有信心,同時也不妨大力呼吁:在受夠了那些單向度、扁平和表淺的泥沙俱下之后,何時才能嘗到那潤澤人心、洞察生命和直面時代的“清流”呢?(作者 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