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最近播出的電視集數,臨近收官的《老九門》是48集,剛剛收官的《小別離》則是45集,這些國產電視劇幾乎都超過了40集,這讓看慣了只有十多集日劇的我著實有些吃驚。如果說劇集拉長是為了把故事講得更好,那也倒無可厚非。比如2001年的經典國產劇《康熙王朝》雖然也有46集之長,但整部電視劇用恢弘的敘事模式將康熙一朝表現得淋漓盡致,毫無拖沓之嫌,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反觀現在長集數的國產電視劇,大多是通過前情回顧、臺詞重復來給劇情充水,一集能講完的事偏要拖拖沓沓三四集才講完。
既然觀眾對這些長集數的國產電視劇并不買賬,制片方為何還是熱衷于拍攝越來越長的電視劇呢?說到底這都是因為電視劇背后的利益。按現在普遍的市價水平,拍攝一集通常是500萬元的售價,而一部有一線明星參演的電視劇投資基本在1.7億元左右。如果拍成30集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但是要是拍成40集或是50集收回成本甚至賺錢都不在話下。
然而利益的驅動就能讓電視劇制片方無視觀眾的需求,一味地追求長集數而賺取利益嗎?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有著各國的優秀電視劇,如果一些國產劇一味地把集數越抻越長,而不改進劇情故事,觀眾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其他更優秀的電視劇。國產電視劇無疑會被觀眾拋棄,制片方念念叨叨的利益又能從何而來呢,到頭來不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國產電視劇不妨給自己做做“減法”,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劇本敘事上,把故事講好;抑或可以借鑒國外優秀電視劇,將燈光、配色、布景等做足做好。電視劇本身的質量上去了,也就不需要通過集數來湊質量了。這樣一來,一方面觀眾能心曠神怡地欣賞劇情,沉浸在電視劇中,收視率自然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制片方也能收回成本甚至是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