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劇行業,是不是有些像幾年前的電影市場?在采訪平臺、電影公司、網劇團隊的過程中,這個問題總是會忽然出現。
一批爆款的出現,讓外界看到了行業的商機,之后,資本蜂擁而至。商人們看到了頭部內容盈利,卻忽視了大多數內容不佳的市場表現。
“現在市場的這個階段,特別像2013-2014年的電影市場。”一位網劇導演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從沒想過,中國電影突飛猛進的背后,是銀幕數量的快速增加。在一個人口基數如此大的國家,屏多了,票房增高是必然的。”
網劇同樣如此。
一位在網劇領域頗有成就的導演去臺灣,聊起網劇的播放量,對方告訴他,“我們有個劇特別厲害,訂購量破了百萬!”
“百萬?”他吃了一驚,默默在心里嘀咕,這在大陸算什么啊。
的確,播放量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與人口紅利直接相關。動輒百億的播放量,連Netflix和HBO聽到都覺得不可思議,需要反復確認。
人口紅利給國內的網劇生長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土壤。曾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網劇可能是唯一能趕超海外的文本形態。
的確,經過三年的發展,網劇成為了目前最熱門的行業之一,國內最頂尖的內容制作資源都對其虎視眈眈,并嘗試介入其中,分得一杯羹。
泡沫也如約而至。
從目前的內容生產者來看,除了一些電視劇行業的正規軍和新加入的電影導演,大部分生產者都入行不久。他們面對的,是幾年里快速飛漲的采購價。對于新生團隊而言,過早地被資本吹捧,勢必會帶來一些弊端。
三年時間里,國內出現了數十家影視創業公司,短短幾年時間,公司的估值達到十億的不在少數,甚至出現了估值數字的暗自攀比。
相比公司數量和估值數字,三年來真正成為爆款的網劇,卻顯得有些孤獨。盡管今年爆款的數量在增多,但投身其中的團隊和資本數量更多。
這背后的原因很多。平臺的競爭也功不可沒。
處于搶占話語權的最重要階段,不管是三大平臺,還是二梯隊陣營,都對內容有著強烈的需求。同一部網劇在面臨多家競爭的局面時,議價權自然強了起來,版權價格也就越來越高。
這不僅體現在網劇,網臺聯播的版權劇也是如此。前段時間熱播的某古裝劇,其網絡播映權價格甚至是電視臺的5倍之多。
版權價格的增加,伴隨而來的是平臺的焦慮。盡管處于搶占市場階段,但平臺也不得不考慮性價比。不堪重負的平臺,紛紛在今年加大了自制劇投入。
問題也隨之而來。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如何提高自制水準?沒有人才儲備的平臺在試水階段,也感到了無力,承認效果不如預期,最終依舊要與頭部資源合作。
反觀電影行業,票房大盤增長帶來了資本,幾年下來,大部分資本賠錢撤離。幾年里產生的泡沫和后遺癥需要用更長的時間消化。網劇市場會重蹈覆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