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影視與互聯網的融合,已經成為影視行業的新常態。2020年疫情期間,人們的居家在線娛樂時間大幅增加,使得網劇(網絡連續劇)網大(網絡大電影)的點播時長和頻次都激增,也讓本就蓄勢待發的制作發行方和流媒體平臺更加明確了升級發展的方向。
當下的全球影視制片發行業存在兩種基本邏輯,其一是好萊塢邏輯,其二是互聯網邏輯。隨著我國網絡經濟的創新力不斷提升,網絡影視制作與發行行業也在力圖擺脫對好萊塢邏輯的模仿,開創一條既符合我國文化市場規律、又能充分體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發展道路。而在疫情背景下,相對好萊塢邏輯,互聯網邏輯優勢凸顯,預示著未來制片業的變革。網劇網大行業將互聯網邏輯推升至新的水平,其內部發生著蛻變與升級,尤其體現在制作、發行與分賬模式的變化中,與好萊塢邏輯漸行漸遠。
效仿與打破
好萊塢制片發行與分賬模式一度是全世界追趕與效仿的業界標桿。
我國影視行業采用分賬模式起源于1994年,當時為了改變國內電影市場的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的電影事業。當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準該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開始了我國電影的大片時代和分賬時代。
好萊塢邏輯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其時經典好萊塢的成功使得制片公司習慣于以某種受歡迎的影片為模版,進行批量生產,隨后逐步形成以片廠制為基礎,通過發行渠道與院線分賬的工業化流程。概括起來說就是:在內容生產上用經驗說話,在分賬模式上為片廠著想,在發行推廣上迎合大眾口味。但互聯網的打法則針鋒相對,在內容創造上以數據支撐,在分賬模式上有靈活性且兼顧各方利益,在發行推廣上講究精準與分眾。
時至今日,在網絡流媒體平臺介入影視制作與發行的背景下,好萊塢邏輯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傳統好萊塢的商業份額被日漸侵蝕。自2013年《紙牌屋》獲得黃金時段艾美獎“原創網劇”提名以來,以網飛、亞馬遜和蘋果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持續地進行著一場影視業的商業變革,紛紛推出自己的網劇網大產品,在發行與分賬制度上打破了傳統好萊塢的堅固壁壘。
當下,我國影視市場也在拆解著以往的包袱,不斷進行商業模式的迭代更新。例如,網大已經歷了從網絡短片、微電影到網絡大電影三個層級的躍升。而這距愛奇藝公司在“網絡大電影成就夢想”高峰論壇上首次提出“網大”概念,不過6年而已。
訴求與優化
粗制濫造一度是網劇網大的標簽。故事情節拖沓冗長、表演做作、制作粗糙等弊病,實在讓人難以對網劇網大產生好感。承受著過去數年跨越式發展帶來的相應不良后果,影視公司與流媒體平臺都不堪重負。而疫情的出現則擠壓出巨大的市場份額,倒逼業界去思考,是否有新興的模式可以改善現狀?
我們可以看到,國內三大流媒體平臺優酷、愛奇藝和騰訊的自制劇離不開用算法分析流量,也就是說,網劇網大的制作與分賬,都需要結合IP流量的特點來進行研發。這背后的指向性很明確,即尊重用戶的選擇傾向,以此作為劇集開發和盈利的科學依據。流媒體平臺各自開發的算法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先進的收視習慣算法系統和跟蹤技術促成了更優質的內容誕生。
隨著觀眾全面轉向網絡娛樂,如何評測觀眾收視的情況變得越來越難。在這個問題上網飛公司曾走在前列,其自主開發的實時監控技術能讓網站掌握所有觀眾的觀劇習慣,并進行量化處理和分析。觀眾手中的遙控器表明了他們何時按下暫停鍵、何時按下快進鍵、何時會倒回重放,而這一切動作都有實在的意義,反映了觀眾微妙的心理變化。這些累積而來的數據,讓制作方在最短的時間內獲知劇集的成敗所在,并迅速發掘出情節點的優勢與瑕疵,以便在下一季的編排和制作中及時做出調整。這種收視跟蹤技術把傳統電視媒體模糊的、滯后的收視率調查遠遠拋在了后面,在質量上超越了以往籠統的數據分析,做到了有的放矢、精確打擊。
而國內三大流媒體平臺則擁有更為先進的算法和大數據優勢,它們用互聯網數據指導劇集制作,擁有特別的數據收集優勢。對于觀眾們在看什么、怎么看,平臺了解得很多,這種了解不是泛泛的了解,而是非常詳細,且有數據支持,包括觀眾在整個觀看期間的點擊和持續時間等信息它都能悉數掌握。平臺的數據庫是完全數據(大數據),而非抽樣數據,分析師們能知道每一個觀眾都在看什么、怎么看,該如何把這些數據轉換為觀眾的欣賞偏好并進行預測。
平臺能夠聚攏人氣,能夠掌控IP流量,但是這些數據需要轉化,有了算法的加持,數據才會有意義,技術優勢才會賦能內容生產與分賬體系。好在流媒體平臺自誕生的那一天開始,自帶互聯網基因,它們天然地有處理海量數據并轉化成商業決策的潛在訴求。只不過在疫情期間,大量用戶轉向在線娛樂的特殊時刻,這種訴求的緊迫性才顯現出來。流媒體平臺注重的是劇集、用戶、收益等綜合因素的結合,將這些因素全部計算精確,并構建出動態的模型,那么網劇網大的發展就會自然越來越好。所以簡而言之,流媒體平臺算法的優化,實際上就是一種企業發展模式的優化。
機遇與風險
好萊塢邏輯下的影視行業已經太局限于以往的經驗,此刻正是需要去打破一些既有規則的轉折點。在這樣的微妙背景下,互聯網邏輯下的網劇網大制播方式無異于給處于迷霧中的影視行業提供了燈塔。
流媒體平臺尊重和推崇用戶的個性化定制,擺脫了傳統模式的弊端。傳統模式是由投資方、制片人或導演決定劇集的生成內容,再通過平臺單向推送,觀眾只能選擇看與不看。而在大數據營銷時代,各種即時的習慣的收集和統計成為可能,它們持續暴露或反饋了用戶需要的內容。傳統的內容制作商必須對此做出主動的回應。
隨著網劇市場的進一步開拓,網劇類型經歷了迭代,越來越多的精品網劇受到觀眾好評,如《破冰行動》《慶余年》《長安十二時辰》《奔騰年代》《大時代》等。制作精良的網劇也吸引了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加盟,追看網劇也成為觀眾的全新選擇。根據網視互聯統計數據,2020年1至4月份,除《囧媽》《大贏家》等免費網播的影片,全網上線的網絡電影共260部,其中票房分賬破千萬元的網絡電影就有26部。其中《奇門遁甲》不僅開創了雙平臺(愛奇藝和騰訊視頻)聯播的先河,而且以5323萬元的累計分賬創造了我國網大最高票房紀錄。除此之外,《封神榜·妖滅》《狙擊手》《鬼吹燈之龍嶺迷窟》《九指神丐》分賬也都超過2000萬元。
在制作方面,看看浙江橫店影視城的開機列表,就能基本判斷當下和一兩年內的國產影視劇風向。此話并不為過,隨著影視業的逐步復蘇,橫店影視城也迎來了開機潮。6月初,橫店各大影視基地進行拍攝以及籌備的劇組已達一百多個,其中網劇網大占六成。在制作方面,看看浙江橫店影視城的開機列表,就基本能判斷當下和一兩年內的國產影視劇風向。
當下的網劇網大市場,機會與風險共存。除了流媒體平臺之外,也有多家傳統影視公司進入,躍躍欲試者眾。在制度的靈活性和創新性方面,網劇網大制作、發行與播放平臺的潛力正醞釀著爆發的潛能,但誰能獲得這輪商業模式變革的紅利?無疑,未來影視行業將經歷一場深刻的調整與洗牌,可能只有少數具有技術能力的公司才有機會。但無論如何,希望這場變革帶來的是一縷春風,而不是一陣暴雪。
轉型與空間
財政部稅務總局2020年5月13日發布《關于電影等行業稅費支持政策的公告》,對電影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電影行業企業提供稅費政策支持,但僅限于電影制作、發行和放映等企業,不包括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絡傳播電影的企業。這意味著網劇網大企業只能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發展。那么,從業者如何主動改變公司,撼動行業,自我革新?
從消費群體來看,我國觀眾主力已發生代際轉換。80后、90后甚至00后成為文化消費的主力。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與以往制造業產品和生活日用品消費有所不同,它還有一個培養消費群體的過程。它往往不是以銷定產,而常常是以供給具有沖擊力的創新產品來擴大內容消費,即在產業鏈上以產創需、以創引需、以新導需、以產謀銷。這可能是好萊塢邏輯給互聯網時代的影視制作播出留下的唯一遺產。
移動終端的普及讓各行業實現了融會貫通,評分機制近乎日漸成為人們選擇消費的重要途徑指南,這是好萊塢邏輯下從未出現過的全新事物。而決定影視作品評分的永遠是內容質量——從劇本、導演到制作的質量。目前,資本、IP、編劇、制作人、明星都已經入場,政策也在驅逐市場劣幣,內容的生產已經突破了一定的量級,但是其內容品質是否能延長用戶的付費周期還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市場正在經歷從蓄水養魚到結網捕魚階段,從資本市場到消費者都希望有真正的力作、巨作來破局。
網劇網大能否趁此機會轉型,依靠算法與數據進行內容生產決策,形成優質內容生產機制的閉環,這將成為各大視頻平臺的會員付費模式能否企穩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影視公司唯有改變自我,從制作、發行的各個環節主動擁抱互聯網邏輯,掙得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