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網劇《慶余年》,除了購買會員,還要支付每集3元的額外費用,才能解鎖“超前點播”。去年年底,關于網絡視頻平臺收取“超前點播”費用的爭議擴散出影視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有較真的觀眾用法律手段表達訴求。6月2日,北京互聯網法院開庭審理了吳某訴愛奇藝公司網絡服務合同糾紛一案。法院當庭宣判確認,愛奇藝公司的《愛奇藝VIP會員服務協議》部分無效;在吳某購買會員服務后更新的“付費超前點播”條款對吳某不發生效力;愛奇藝公司繼續向吳某提供原有會員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超前點播”收費從一開始就飽受爭議,但平臺仍“執拗”地堅持實施。除了該案中被起訴的愛奇藝,多家主流網絡視頻平臺都推出了“超前點播”服務。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規制,平臺借助自己的優勢地位實施“超前點播”很可能成為常態。

  從目前的判決結果而言,雖然法院確認“超前點播”損害原有會員權益,但也在法律層面認為,“超前點播”模式本身并無不妥。換言之,如果平臺更改會員合同的條款,明確告知新會員和續費會員“超前點播”模式,那么今后人們再次發起類似訴訟時,就難以輕言勝利。

  由于“超前點播”已有多家平臺參與,指責個別企業的商業道德,無益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值得反思的,是在網絡視頻平臺成為公眾收看影視劇的主流渠道以后,其營利模式與社會價值如何協調一致。

  近年來,影視劇制播進入多屏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也大大改善,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從以往近乎免費地看劇,到愿意為這項服務支付一筆費用,并由此免除冗長廣告造成的干擾。這對行業而言,無疑是有意義的進步。影視劇制作者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創作之上,平臺能夠營造優勝劣汰的機制,集中優勢資源投入精品開發,市場有望走上一條良性競爭的道路。

  然而,比及收費本身,觀眾對“怎么收費”無疑更加敏感。在此前人們熟悉的按月、按年的會員收費方式中,觀眾的權利明確,在國際上也有較成熟的經驗可循,因此市場接受度較高。也有一些平臺出臺按具體影視劇收費的辦法,對觀看權明碼標價。讓用戶自主選擇收費方式,體現了對多元市場需求的尊重。

  正如很多網友所質疑的,“超前點播”是一種雙重收費。哪怕平臺今后修改制式合同,規避“超前點播”的法律糾紛,但針對同樣的內容收取兩筆費用的事實始終存在。從字面上理解,“超前”提供的似乎不是內容本身,而是提前觀看的服務,但人們總歸是沖著內容去購買某種服務的。否則,按照平臺的邏輯,如果用戶自愿延后欣賞某部熱播劇,難道還能退錢不成?

  平臺日常運營需要成本,隨著影視劇制作技術的日益復雜,前期的投入也越來越高,這都轉化為平臺的經營壓力。不過,一切收費的前提都要建立在公平協商的基礎上。平臺不能把觀眾當猴子耍,今天出來一個收費名目,明天又出一個新“花樣”,有了“超前點播”,或許還會出現“超超前點播”。

  復雜善變的收費模式,玩弄了用戶的情感,也辜負用戶的信任。建立明確的議價、定價和調價機制,才是踏踏實實的做法。有人評價,在支付了包年會員費之后,半道又殺出個“超前點播”,就像被人投喂蒼蠅一樣惡心。參與“超前點播”的視頻平臺都是大平臺,背后更有互聯網巨頭的支撐,不應該不懂得誠實經營、對用戶坦誠以待的道理。

  相關視頻平臺多為上市公司,具有向社會公開披露財務狀況的義務。平臺在調整內容價格時,向用戶說明實際成本和盈利并不困難。此外,與其在收費名目上做文章,不如探索會員價格調整機制,這樣至少體現出企業的擔當,也更能表達對原創內容的尊重。歸根結底,讓定價公平合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才能贏得支持與諒解,讓行業回歸良性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