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網絡大電影不可能復制網劇的成功路線,也不能與強大的院線電影進行競爭。最合適網大的土壤,的確還在在線視頻消費領域,但這需要從業者,能少點跑馬圈地的浮躁,用原創精品鞏固“試驗田”。

網劇經歷混亂期后逐漸找到方向

近日有公司聯合發布了20余部超級網大IP片單,要把《四大名捕》系列、《盜墓筆記》系列、《法醫秦明》、《軒轅劍6》等大IP改編為網絡大電影(后簡稱“網大”)。

網劇和網大,是網絡娛樂進入視頻時代的一對“親兄弟”,也都曾是“爛劇、爛片”的代名詞。但經過近兩年的發展之后,網劇已經與網大分道揚鑣,實現了自我救贖,網劇憑借內容創意優勢和精良制作,成功進入了精品化路線,時常有網劇被拿來與美劇進行對比,比如當下正在熱播的《無證之罪》、《白夜追兇》,還有剛結束的《河神》,都是評分很高的網劇。

網劇能夠快速甩掉包袱,從網絡視頻這個一片爛泥的盤子里拔出腳來,是有諸多方面因素的。早期審查尺度對網劇的適度寬松,使得網劇通過大膽創作贏得了傳統電視劇半個身位,在傳統電視劇從業者喊出“網臺同一標準”之后,網劇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內里擁有了傳統電視劇少見的活力,也正是這種活力,支撐著包括《河神》在內等諸多精品網劇,在沒有明星演員的前提下,擁有了龐大的觀眾群。

優秀電視劇制作團隊以及實力幕后工作者的加盟,快速縮短了網劇與傳統電視劇之間的差距,在各地衛視大有斬獲的侯鴻亮團隊進入網劇創作,是網劇吸納人才的典型例子。視頻網站從傳統電視劇業那里頻繁挖人,也在短期內健全了網劇的創作班底。最早一批從事網劇創作的“二把刀”,已經被擠出了這個圈子。

雖然網劇仍然對IP有依賴,但從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來看,原創才是真正幫助網劇揚眉吐氣的根本。通過不斷的原創嘗試,網劇正在擺脫IP,“去IP化”非但沒讓網劇失去觀眾,反而吸引了大量習慣通過電視收看劇作的觀眾。

在商業模式上,網劇的“先網后臺”、“先臺后網”、“網臺同步”等操作手段,為網劇盈利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播出渠道與播出時間上,目前有名的網劇都有屬于自己的形式,暫時還沒有一個鐵板式的模式,這種靈動性很強的商業模式,吸引了資本的關注,也正是資本敏銳地發現了網劇在視頻業競爭方面具備的天然優勢,才使得網劇發展在經歷短期混亂之后迅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步伐。

“網大”的創作和產業理念在原地踏步

反觀網大,無論在創作觀點還是產業理念方面,似乎都還在原地踏步。除了個別有影響的大IP還有改編為網大的價值,更多半紅不紅的IP,改編為網大之后的命運,也多半一樣會處在半紅不紅的尷尬狀態。尤其備受青睞的玄幻、仙俠題材,后期制作需要投入更大,僅僅在視頻平臺上線,成本回收風險極大。

沒有及時實現原創轉向,是網大的一個巨大失策。網大完全可以借鑒小成本院線電影的成功經驗,堅持小投資、大創意,爭奪視頻消費的分眾市場,把大銀幕所沒法滿足的那部分觀眾群爭取過來。也可以像網劇那樣,走“網絡+院線”的路線。

從這次某公司聯合發布的20余部網大IP片單看,網大產業的決策者,仍然沒找清楚定位。早先的網大,依賴的是廣告植入,幾十萬元上百萬元拍攝一部作品,能拉來一兩家企業投資就可以開機,但正是這種簡單粗暴的商業模式,導致網大內容粗糙,有“電影”之名,無“電影”之實。直到現在,網大的商業模式是什么,還沒清晰呈現出來,如果還依賴廣告植入和收費觀看,網大的前途堪憂——在廣告植入方面,多劇集的網劇更有吸引力,在收費觀看方面,通過購票APP二三十元就能看一場不錯的院線電影,誰愿意去看內容上吸引力不夠的網大?

在線視頻消費這一塊,有網劇這么強大的對手。在電影產品概念方面,網大也打不過已成一種生活方式的大銀幕電影。用“前有狼后有虎”來形容網大最合適不過。現在基本可以判斷的是,網大動靜鬧得越大,開列的片單越長,前景就越令人擔憂。資本之所以還不甘心撤出網大,是因為還對網大抱有觀察態度,一旦網大沒法用精品開頭快速創造利潤,資本逃走的速度會無比之快。

網大不可能復制網劇的成功路線,也不能與強大的院線電影進行競爭。最合適網大的土壤,的確還在在線視頻消費領域,但這需要網大從業者,能少點跑馬圈地的浮躁,踏踏實實從單一產品開始做起,用原創精品鞏固試驗田,準確找到自己的觀眾群和商業模式,這才能夠保證網大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