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電視劇市場無疑是古裝IP劇的天下。無論是身陷“摳像”事件的《孤芳不自賞》,還是翻拍經典的《射雕英雄傳》,或是剛剛大結局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唐榮耀》兩部古裝大劇,都在開年的眾多電視劇中脫穎而出,成為2017年的頭部大劇。
顯而易見,古裝劇在今年電視劇市場中仍占據重要地位!除去剛剛熱播結束的三部古裝劇外,今年將會有《如懿傳》、《贏天下》、《九州縹緲錄》、《那時花開月正圓》、《擇天記》等多部古裝大劇持續登場,甚至《扶搖皇后》、《將夜》兩部大劇也正式立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或即將播出或正在籌備中的古裝大劇均呈現一個共同特點:制作成本不下3億,甚至部分大劇高達5億。
古裝劇市場向來熱鬧!自2015年起,《羋月傳》、《武媚娘傳奇》、《花千骨》三部古裝劇誕生后,古裝劇市場就已進入“億”元俱樂部。觀眾尚未來得及感嘆,《幻城》就憑借著3億大制作將電視劇市場徹底顛覆。
時隔一年,3億投資的天花板已破。取而代之的是《贏天下》的5億制作成本沖擊“亞洲電視劇單體劇目最高紀錄”。此外,《阿麥從軍》、《扶搖皇后》、《將夜》幾部古裝大劇也紛紛踏上了“5億”列車,與《贏天下》遙相對望。
在資本趨利的角逐下,古裝劇市場無疑已經成為了中國商業劇最大的競技場。電視劇制作成本不斷攀升、電視劇集數無限延長、天價版權引起電視臺恐慌、明星片酬被廣電指名批評等現象頻出,電視劇市場早已杯盤狼藉。
5年古裝劇制作成本上漲7倍
中國的電視劇投資成本越來越非理性化,倒像是“跟著感覺走”的胡亂一投。僅僅不到5年時間,電視劇制作成本已將近翻了7倍,而其中變化最為明顯的則是:古裝劇。
2012年,孫儷、陳建斌主演的《甄嬛傳》,紅遍大江南北。不論是年過半百的老奶奶,還是剛剛入學的黃毛丫頭,基本無人不知《甄嬛傳》。該劇更是直接賣出國外版權,輸出至鄰國日本,在日本國家掀起一陣“中國文化”熱潮。
然而,76集的《甄嬛傳》,眾多主線人物的各宮小主,制作成本只有7000萬,平均一集成本不足100萬。這與如今單集制作成本近500萬的大劇相比,相差甚遠。
2013年、2014年,電視劇市場變化不大。當年熱播的《陸貞傳奇》、《古劍奇譚》兩部古裝戲,雖未公布制作成本,但從服化道、場景特效來看,制作成本不會太高。《古劍奇譚》還曾被爆制作成本大約在3000萬左右。
2015年,電視劇市場才真正邁入“億”元時代。《花千骨》、《瑯琊榜》的熱播背后,1億左右的制作成本分別支撐著兩部劇的服飾道具和造景搭棚。古裝玄幻劇的制作成本因此也達到了500萬-600萬一集,相比2014年直接上漲了2.5-3倍。
從去年開始,古裝電視劇制作節節攀升。《幻城》鼓吹打造中國版《權利的游戲》直接投資3.6億;《擇天記》、《那時花開月正圓》持續加盟至4億;《軍事聯盟》還未宣告4億“身價”,就被《贏天下》5億捷足先登。此后,古裝劇市場便一發不可收拾......
據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透露:“2016年通過備案公示的劇目1208部,古代題材250部,占總數的20.7%。”
進入2017年后,古裝大劇仍占據“半壁江山”。除了已播出的《孤芳不自賞》《大唐榮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傳》等古裝電視劇,2017年上半年至少還有6-7部大IP古裝劇將開機。2017年全年,一線播出平臺均有2部左右的古裝大戲。
數量的不斷增長,制作成本的不斷攀升,也讓古裝劇再次成為萬眾矚目。
明星片酬占據制作成本近7成
一部電視劇的制作成本上漲至5億,令人匪夷所思。一位在電視臺工作的員工告訴娛小獸:目前市場還不能消化5億以上的大劇,市場的最大容量在3-4億。畢竟國產電影的頂級制作費也不過就3億左右。
那么,一部5億左右的古裝電視劇到底把錢花在了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一部影視劇的制作成本大體上分為兩塊:制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制作成本包括布景、服裝、拍攝周期、后期制作等;而人力成本則是,編劇、導演、演員、攝像相關等工作人員。如若將后勤開支、運營成本都納入賬本,一部電視劇的人力至少有上千人。
而古裝劇由于服裝、道具、場景等區別于現代劇,制作成本相對較高。尤其是近些年大熱的仙俠題材,因需要大量的特效、搭景等繁瑣功能,勢必會成劇中之王。但電視劇市場風氣萎靡,大多數劇把錢都燒在了明星上,真正用在制作上的少之又少。
據相關人士透露,2000年、2001年,人力成本只占一部電視劇投資的20%~35%;到了2004年、2005年,這個數據已接近50%了;而近兩年,少說也占六七成。
電視劇《楚漢傳奇》投資2.4億元,僅演員片酬拿去1.1億;投資3.6億的《幻城》,官方自稱:演員費用僅占據三分之一,特效后期占據五分之三。該劇播出后,頻頻遭人吐槽的卻是“特效”、“服化道”,不免讓人產生質疑:官方數據是不是有摻假水分?
而剛剛收官的《孤芳不自賞》,不僅身陷“摳像”事件,男女主演被爆出拿走天價片酬,畫質特效也直接“低”出業界底線,成為2017開年第一奇葩劇。還未播出的《如懿傳》,1.7億的天價片酬貌似比劇本身還火。
有自媒體曾發表對此看法:“北京房價五年的漲幅都未必能跟得上部分明星片酬的一年的漲幅。僅2016年一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就漲了近250%。在一些倚重流量偶像的古裝IP大劇中,明星片酬占比75%左右。”
觸目驚心的數字不斷在提醒著大眾,電視劇制作成本攀升的主要原因仍在演員身上。明星片酬雖高,制作方卻不肯放棄,甚至不惜犧牲部分制作費用,請來大咖加盟。
如剛剛遭到下架的《大唐榮耀》,景甜自帶張藝謀團隊入陣;周迅加入古裝大劇《如懿傳》;文藝男神黃軒出演《海上牧云記》,這些電影咖的加盟無意中也加劇了演員片酬的上漲。
5億大劇、天價片酬背后:出品方的“作繭自縛”?
演員片酬越來越高、電視劇制作成本越玩越大是當下電視劇市場的常見現象。有部分人士將其原因歸結至演員身上,認為演員身價肆意的增長帶動了電視劇制作成本的“虛”高。
著名制片人侯鴻亮在一次電視劇業表彰大會上對此問題曾作出公開回答,“演員片酬高,這事不能怪明星,基本上制片人自己瞎折騰自找的。”言外之意,天價片酬、制片成本攀升的禍根在于出品公司,并非演員本人。
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演員片酬上漲、制作成本上升此乃常理,并不違規。真正違規的是,在資本和IP的強勢攪動下,影視劇市場漸漸趨向非理性化發展。罪魁禍首則是各大出品公司。
無論是電視劇四大巨頭公司,還是后起之秀的新新公司,基本都奉行“人手一IP、當紅明星、巨資堆砌”三大原則,在制作新劇。
如檸檬影業的《擇天記》和《扶搖皇后》兩部大劇投資合計9億,《擇天記》請來鮮肉鹿晗擔任男主,而《扶搖皇后》也在近期爆出女主定為“四海八荒第一美人”楊冪,兩部劇大有未播先火之勢。
新麗傳媒和唐德影視則紛紛上演“大女主戲”,《如懿傳》PK《贏天下》,周迅PK范冰冰。無論是從制作成本、卡司地位還是題材類型,兩家公司的火藥味大到一點則燃。
而剛剛嘗到IP甜頭的華策影視,在經歷了《三生三世》和《孤芳不自賞》兩部IP劇的“開年紅”后,想必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IP頭部大劇。
細細梳理下來,不難發現。IP劇仍是今年的頭部爭奪資源,各大出品公司理所不惜的也要將IP資源攬入懷中。與IP劇相匹配的一定是各大卡司和制作成本。由此看來,造成電視劇制作成本的罪魁禍首仍是出品方的作繭自縛、利益熏心。
忠言逆耳,娛小獸在此奉勸各位:低于5億的古裝劇還是不要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