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發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購播工作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各級電視播出機構在電視劇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劃定明星演員范圍、以明星演員為議價標準。

明星“天價”片酬一直是影視圈制片方的“難言之痛”。制片人謝曉虎就曾指出,2015年上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電視劇行業發生的變化是之前十年的總和,電視劇制作成本大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星片酬的飆漲”。前不久,央視甚至播出專題新聞,提到《如懿傳》兩位主角片酬合計約1.5億元,并點名批評一些當紅小生動輒一部戲片酬約億元,導致制作經費被嚴重占用。

近日,廣電總局發布《通知》稱:“近段時間以來,個別電視臺片面單純以明星論價,客觀上造成了拍攝制作成本結構不盡合理、分配比例失衡,影響到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并明確規定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要著重突出電視劇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制作品質,以及主創團隊共同參與的情況,不得在電視劇宣傳片、訪談等宣傳活動中過度炒作明星演員”,并要求各級電視播出機構在電視劇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劃定明星演員范圍、以明星演員為議價標準。

明星片酬占比過高,一直是國內影視圈火熱發展背后的“頑疾”。美國廣播電視藝人聯合會的戲劇編導奧爾加曾透露:好萊塢明星的薪酬基本上只占影片制作成本的10%-30%。而紅極一時的韓劇《太陽的后裔》策劃總監也表示,該劇雖讓宋仲基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但其片酬也僅占整體制作成本的20%-30%。

雖說“物以稀為貴”,但一分價錢一分貨這句話,在娛樂圈卻不盡然。“演技不夠顏值湊”的明星,常常受到同行乃至觀眾的吐槽。同時,天價片酬擠占了后續制作的費用,導致影片質量粗制濫造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刺痛人們神經的,與其說是“天價”片酬,不如說是當前浮躁的影視市場。剛剛過去的電影暑期檔,在“5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標簽下黯然謝幕,也許就是觀眾用腳投票的一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