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劇照。資料圖片

《歡樂頌》劇照。資料圖片

中國電視劇國外字幕翻譯組的出現、一批優質電視劇的揚帆出海、國劇品牌的構建……在國內影視劇市場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中國電視劇“出海”的步伐也越來越快。雖在不同地區影響力各異,但已形成一股涌動的國劇“華流”。事實上,隨著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觀眾的日益國際化,中國電視劇迎來了打造“華流”的黃金時機。

國內市場井噴式發展同時,國劇出海的步伐也在加快

在專做正版授權亞洲電視劇的國外網站Viki上,中國電視劇不僅有專門推薦,還有專業的翻譯團隊。波蘭人瑪雅·科瓦茨(Maja Kowalczyk)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電視劇字幕翻譯團隊的負責人。她的正式工作是連鎖酒店的市場營銷主管,出于愛好在業余時間做字幕翻譯。“我接觸的第一部中國電視劇是2008年版的《射雕英雄傳》,現在已經陸續看了300多部中國電視劇。”瑪雅說,我從《精忠岳飛》開始譯制工作,后來在翻譯《錦繡緣》的時候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劇中有一幕是主演黃曉明把他的襯衫脫了甩出去,我們決定把譯制團隊取名‘隨著襯衫飄’(‘Gone with the shirt’)”。

她介紹,團隊核心成員有15—20人,包括頻道經理、編輯、字幕工作者等,也會聘請其他語種的翻譯。到目前為止,他們一起完成了超過40部中國電視劇的多語種字幕配譯工作。

專業高效的國外字幕翻譯組的出現,也說明外國人對中國電視劇的興趣正在快速增進。事實上,當前中國影視行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期,產品市場空前繁榮、制作水平不斷提高。在國內市場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中國電視劇“出海”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據悉,近年來,我國電視劇生產總量為每年400—500部,出口總量基本維持在每年250—350部,超過一半的電視劇出口海外。除了海外華語市場,中國電視劇在非華語市場也取得不俗成績。

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總裁趙依芳認為,隨著國家軟實力提升、電視內容行業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電視觀眾日益國際化,中國電視劇迎來了打造“華流”的黃金時機。

打破歷史劇為主的格局,出口類型范圍劇目更豐富

5月11日,講述了5個女孩在大都市打拼故事的《歡樂頌2》首播。《歡樂頌》第一部播出時就獲得了良好的收視和口碑,并在海外獲得了熱烈反響。如今《歡樂頌2》除了在國內播出,還將在海外新媒體YouTube平臺,新加坡、馬來西亞播出,受到了海外觀眾的期待和關注。

不僅是現代都市題材的《歡樂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馬來西亞、韓國、北美等地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播出,《何以笙簫默》在加拿大、美國、韓國等地播出,也受到了歡迎。

以往,海外對中國電視劇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皇帝”“后宮”“辮子”“功夫”上,“現在電視劇作品的海外銷售,無論是出口規模、出口覆蓋范圍,還是出口類型都在逐年增加和豐富。”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電視部副總經理程春麗說,中國電視劇走出去的新變化是,中國的現代都市情感劇開始受到更多關注。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及中國現代劇制作水準的提高,以《歡樂頌》《人民的名義》等為代表的現代劇越來越受到東南亞市場和歐美華人市場觀眾的認可。

以2016年華策在海外發行的劇目為例,現代題材劇占比已經超過42%,大大突破以往對于電視劇出海以古裝劇和歷史劇為主的傳統認知。瑪雅也提到,現代題材的中國電視劇詮釋了中國社會最近發生的變化。“這些劇目正在更多地觸碰到一些社會‘癢點’。從這樣的視角來看,中國社會正在變得更加開放。”

中國電視劇系列化、品牌化,也成為國劇出海的新特點。作為《瑯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等的出品方正午陽光影業,在將品牌精耕細作的同時,也在國外收獲了一批忠實觀眾。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算起,中國電視劇走出國門淵源頗久。1986版《西游記》是最早成功走向海外市場的國產劇,新加坡、泰國、韓國的電視臺都購買了該劇的播映權。1994年,《三國演義》在日本也引起轟動,1996年在美國國際頻道播出。隨后,《唐明皇》《武則天》《康熙王朝》等一大批歷史題材電視劇也風行東南亞地區,均在當地創下了高收視率。而近些年,《漢武大帝》《孝莊秘史》《大宅門》《還珠格格》《喬家大院》《金婚》等一大批電視劇已經走向世界各地。其中,《甄嬛傳》登陸美國HBO電視臺,《媳婦的美好時代》在肯尼亞掀起收視熱潮。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徐明華說,中國電視劇出口貿易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一是以宣傳為主的起步期,二是政府與市場調節的寬松期,三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蓬勃期。目前中國電視劇市場正向產業化、集約化方向有序邁進。

弘揚優秀傳統,挖掘和彰顯中華文化基因之美

5月8日,美國亞洲影視聯盟在紐約成立,旨在集聚中美優勢影視資源,發揮平臺能量。君和傳媒董事長錢俊說:“通過與紐約電視節的深度合作,我們將打通東西方國際性影視文化交流的通道,讓中國的影視作品、高質量的中國元素故事和中國文化從這個大平臺更深、更廣地走向世界。”

搭建平臺、傳播特色內容、參與海外投資和合作……中國電視劇加快國際化進程。不過,業內和專家也指出,中國電視劇的出口量和影響力與美韓等國家相比,所占份額尚小,還未形成名牌效應。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電視劇海外銷售一般售價不高,有時整部劇的價格只相當于國內一集的售價。

“影視劇在向人們提供精神審美和娛樂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民族文化與精神。如何創作既在本國受到歡迎,又在國際范圍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劇,是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策劃高級主管馬鑫蕊說,這就需要拓展題材,挖掘中國優秀傳統,展現民族文化生活。

在今年法國戛納電視節上,代表電視行業全球高度的榮譽勛章首次頒給了中國影視傳媒人趙依芳。“擁有超過10000小時版權影視內容的華策,已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趙依芳看來,挖掘和彰顯中國文化基因之美,是“打造藝術爆款”的關鍵。“中國故事要國際表達,每一步都要量體裁衣,而強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基因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此外,渠道單一也成為阻礙。程春麗介紹,國劇出海的渠道主要通過海外電視臺播出和在海外成功開辦“中國劇時段”和“中國劇頻道”,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中,播放中國節目的海外市場主要包括:港澳臺市場、東南亞市場、日韓市場、中亞和西亞市場(包括俄聯邦、土耳其、伊朗)、中東阿語國家、非洲市場及歐美、拉美等地區的華語頻道。由于地緣和文化的接近,港澳臺市場、東南亞市場、日韓市場是播出中國內容最重要的三大市場。歐美主流市場對中國的經典紀錄片有需求。

徐明華分析,電視劇出口目前主要通過海外發行模式,即向境外購買方出售發行權,再由其向境外播出機構出售播映權,這種方式欠缺直接性的營銷策略,同時也存在缺乏自主發行團隊的問題。而文化貿易壁壘的設置影響了中國電視劇的傳播,在文化保護主義盛行的國家和地區,外來媒介產品很難進入當地主流觀眾視野。業內還指出,互聯網為國劇出海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機遇,但涉及版權的相關機制還未完善。

這就需要在生產營銷等環節下功夫。這方面,美劇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美國電視業因電視網體制與商業模式的獨特性,所產生的播出制度、編排方式、生產機制、產業運作模式與國內相比有本質性區別。如美劇推行一年一個“演播季”的播出概念、每周一集的播出方式、工業化流水線式的制作生產方式,邊播邊拍反應機制,合理制作方利益分配模式等。開發相關衍生,如小說、寫真、粉絲見面會等,也能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影響力和傳播力。在這個方面,《歡樂頌》等劇也展開探索。該劇制片人侯鴻亮說,我們嘗試季播,有利于展示人物成長和變化,也在制作方式方法上創新。

當然,在拓展渠道的同時建立健全電視劇海外交易規則,保護原創版權,也十分重要。

中國電視劇走出去,需要上到政府、下到企業和個人的多方努力。趙依芳希望,政府從頂層設計方面加強統籌協調,讓“走出去”形成合力。“影視企業和相關從業人員要根據國家戰略,轉變觀念,加大適合海外市場作品的劇本創作力度;加大國際合拍合作力度;加大影視行業出口人才培養力度。”程春麗說。(本報記者 王 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