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連續幾年,電視劇交易會成了業界的“雞肋”,因為國產電視劇年產量居高不下、庫存嚴重。但剛結束的2017北京春季電視劇交易會即“春推會”卻意外惹人注目。不僅因為春推會上傳出一則提振行業的消息:國內第一個影視著作權專家鑒定委員會正式成立,抄襲之風有人管了。更在于,新一屆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集結后的第一場論壇,便開宗明義,“求精品,求原創”。

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所言,工匠精神與時代進步并不違和,甚至“愈是浮躁的環境中,愈需要‘一劇之本’的創作者保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在文字的書寫中冷靜地、一點一滴地去發現人性的豐富與美好,去把握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進步”。

電視劇定制時代,“唯盡唯一”才是創作的正道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用困惑開啟了發言,“我常參加各種評獎,一年幾次,總會發現有些名字反復出現,有的編劇一年之內能寫三四部長篇劇”。評獎候選單上的高重合率,其背后是電視劇的“定制時代”。尹鴻說,或受困于人情,或受迫于資本,很多名編劇隨波逐流,陷入了流水線式的生產作坊,“這不是水平問題,而是我們太急于完成這些定制劇”。凡是出名的編劇,每天都有人情或資本緊追身后,逼迫著他們多交稿、交快稿。如此“定制時代”,人情或資本是電視劇生產的主謀,而創作的初心、對生活的有感而發退居到了幕后。

影視工業的大環境如此,這或許就是2017年中國編劇們把相聚探討的第一個話題鎖定“工匠之心”的初衷使然。一定程度上,“工匠精神”也是劉和平當選新一屆中國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的理由之一。

當年,劉和平花7年時間創作 《北平無戰事》,潛心案頭功課,數度推辭資本的相邀。最終的結果,中國億萬電視觀眾可見,這部劇成為近5年的高峰之作。論壇上,劉和平分享了創作心得,他用“唯盡唯一”來歸納自己的職業生涯,“我有生之年,在同一個時段只能寫一個劇本,因為同時寫兩個劇本我做不到精力集中”。論資歷,1994年就已位列國家一級編劇的劉和平不可謂不資深;論作品,他的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 《北平無戰事》 從來都是行業標桿式的精品劇作。權威如劉和平尚且不敢同時啟動兩項劇本,但業內卻有越來越多編劇陷入“左右互搏”甚至“多核運算”的“高效”創作鏈。

作為新當選的編劇委員會會長,劉和平提議同行們反躬自問:“你能不能做到同時接四五個劇本寫作,并同時竭盡全力?”若不能,他希望編劇能恪守“工匠精神”,敢對資本或人情說“不”。就像他自己做到的那樣,“現在我有兩個助手,還有兩個同事跟我在一起,我們日夜坐在一起寫劇本,我不說每一天,每個星期來找我的電話不斷,我基本上都是兩個字:拒絕”。

IP本無原罪,但已承載太多創作弊端

近兩年,“春推會”交易舊劇已成了屢被詬病的現象。在中國電視劇年產量超過1.5萬集,網劇也已年產過萬集的當下,“去庫存”幾乎是劇界的陳詞濫調。新劇來不及播,卻有編劇發現,一些舊劇仍有占據熒屏的生命力。正在中央電視臺八套播出的 《青島往事》 已是3年內第3次播出,且收視率名列同時段前三。無獨有偶,首播超過10年的 《大明王朝1566》 日前再登衛視、網絡雙平臺,沒有高像素保駕,更沒有流量明星“護航”,觀眾們照樣趨之若鶩。被重復播出了許多次的還有央視83版 《紅樓夢》、86版 《西游記》,它們陪伴著幾代年輕人走過假期,歷久彌新。

“真正恒久的東西還是存在的。不管時代如何變,影視創作對人的愛和對人的關注不會改變。”尹鴻說,能經得起歲月和觀眾反復檢驗的經典作品,并不在乎原創抑或改編,最重要的,在于其精神內涵,能否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從這一角度,IP本無原罪。可為何從2016年開始,IP越發頻繁地被釘在恥辱柱上,被視為一切影視禍亂的源頭?

“我們反對IP,其實因為它承載了太多創作上的弊端。”著名編劇、山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趙東苓提出,業內反IP,反對的實為IP折射出的低智化、套路化、空心化。有位年輕編劇曾遞給她一個故事大綱:開頭是一個男人回家,發現老婆出軌了。30集的篇幅以此為基礎,也僅限于此。這個男人瘋了似地到處捉奸設套,最后證明整個故事是別人給他設的套。

“這故事真嗎? 絕不。現代社會的家庭關系絕非如此。”趙冬苓勸服那位年輕編劇的理由值得所有IP的推崇者警醒———觀眾們已能看透一切套路,精準猜出下一秒劇情走向,編劇如何還能囿于套路里難以自拔? 觀眾們無法從熒屏里捕捉真實的感覺,編劇如何還能醉倒在空心化的寫作里洋洋自得? 觀眾們的智慧已經進階到了與生活的時代同步,編劇的思路怎可還停留在20年前滯留不前?(記者 王彥 實習生 汪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