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里,電視臺與視頻網站競爭加劇,同時也開始嘗試深度合作。大IP(知識財產)不再萬能,玄幻劇退潮,古裝偶像劇風光不再,互聯網引發的電視劇產業變局朝著一個令人欣喜的方向發展:品質重新成為市場各方關注的焦點。(12月30日 《人民日報》)
國產電視劇,曾經有過一段讓人為之瘋狂的年代。那時候,金庸大俠的名著剛剛被改編為劇本,《神雕俠侶》、《雪山飛狐》、《笑傲江湖》等著作爭相面世,捧紅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也讓江湖深入人心;那時候,瓊瑤“奶奶”還很年輕,《還珠格格》系列、《情深深雨蒙蒙》引爆了少年少女的愛情心;那時候,講故事可以不用特效,但用了“五毛特效”的《西游記》,卻能夠持續的在屏幕上被放映好多年,伴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快樂成長。
國產電視劇,曾經無比輝煌;然而,這種輝煌,并沒有如人們所愿,一直延續。隨著人們接觸到的劇種的增多,一方面,國內影視劇面臨的競爭加劇,精彩的美劇、精致的韓劇和經典的英劇,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翻譯的出現,讓觀看國外影視劇更加簡單;另一方面,國內電視劇在技術的映襯下,開始失去了“耐心”。為了迎合市場,許多電視劇或者重于明星,或者重于技術,內容與顏值不配套,讓原有的觀眾群,在逐漸走失。
國產電視劇,正經歷著迷茫期。這種迷茫期的突出表現是,國產電視劇有了市場,卻沒有真正的贏得市場;有了票房,卻不能賺取群眾口碑;有了一時的輝煌,卻并不能讓這種輝煌長久。爆發式增長和爆發式冷卻,冰火兩重天的現象,讓一些重量級電視劇,逐漸摸索出了門道。
電視劇品質開始回歸。2015年,一部《瑯琊榜》引爆了社交圈,雖然是不存在的年代,但人們愿意為劇組在這個不存在的時代中所付出的服飾、禮節考究和精致的編劇點贊,側重于美感的《瑯琊榜》,讓人們重溫了國產電視劇的高超制作水準。當對于網絡IP、顏值明星的追捧熱潮逐漸褪去,我們樂于見到,電視劇開始重新梳理行業發展方向,樹立以內涵致勝的價值取向。
國產劇要生存,有品質就夠了;但國產劇要走向優秀,光有品質還不夠。品質代表的是劇組在電視劇制作上投入的精力和認真度,可以歸結為“后天”因素;而要讓國產電視劇再度掀起國內群眾追逐的高潮,就需要電視劇在注重品質的同時,更加注重價值理念的打造。品質和價值雙“回歸”的電視劇,才能不僅站穩國內市場,更向國外市場進軍,做到“叱咤風云”。(曾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