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馮奕瑩
編輯 | 王曉玲
制圖 | 托馬斯
這是《三聲》與友戲App首次聯合發布影視行業季度組訊信息報告。本報告數據來源為2017年前三月籌備建組和開機劇組信息,其中包括電影、電視劇、網劇以及網絡大電影和其他電影五類劇組。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第一季度,影視行業的供給端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本文數據來源均為友戲App)
整體來說,相較于去年同期,2017年第一季度的劇組數據無論是組訊(即籌備劇組數)還是預計開機數字都有大幅下滑。其中籌備劇組數從去年一季度的1129條下滑到659條,預計開機數從822條下降到562條。
從前三月的趨勢來看,3月數字明顯好轉。特別是網絡劇和電視劇的籌備劇組數大幅增長。其中網劇從1月的 33條、2月的33條,上升到3月的74條;電視劇從1月的44條、2月的55條,增長到 3月的82條。
此外,去年下半年市場的偏好,也正顯現在這個季度的數據中。
網大開機數量銳減七成,洗牌期正式到來
從數字上看,2017年第一季度最突出的變化是網絡電影(網大)開機劇組數斷崖式下滑,這也是引起整體數字下滑最主要的原因。
今年第一季度,網大組訊數和預計開機數分別為83條和81條,而去年同期的數字分別為327條和262條,分別減少了75%和69%。而且,對比兩組數字不難發現,籌備劇組數字的跌落快于開機數,也就是說,網大數量減少的趨勢可能會進一步蔓延。
自2014年網絡大電影產品概念出現后,在2016年迎來爆發期。據統計,2016年一年網絡大電影產量達到2500多部。
從去年年底開始,這個領域政策監管趨嚴,視頻平臺也加強了自我整頓,導致今年年初的產能被壓縮。由于網絡電影的拍攝不需要像電影一樣拿到“龍標”(公映許可證),盈利方式是與平臺根據流量分成,因此存在著打“擦邊球”的空間。隨著網生內容的快速發展,國家開始將其納入監管。2016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發送文件,第一次針對網絡大電影進行全面整治,2016年11月4日,60多部熱門網大從愛奇藝、樂視、騰訊等視頻網站全部下架。愛奇藝優酷等平臺也相繼出臺相關網絡大電影的審查“禁令”。
政策收緊直接限制了一些“擦邊球”項目的開機。此外,雖然網大的總體分成總額一直在提高,但二八效應越加顯著,點擊率低的網絡電影無法實現盈利。跟風入場的惡劣劇集失去了生存空間,都是網大籌拍數目減少的原因。
業內人士對市場的變化的感受與數據一致。對于網大開機數銳減,映美傳媒聯合創始人高銳認為,一季度是項目的開發期,由于去年下半年壓片量比較大,所以今年第一季度新開項目格外冷淡。此外,他也指出,經過前兩年的高速發展,行業正進入洗牌期,“去年虧錢的資方、制作方走了一批。”
“但是網大的整體流量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滑,幾大視頻平臺對于對于網絡電影市場的投入都在增加,所以產量減少只是行業調整的結果呈現。”中南影業新媒體總監楚英杰認為,目前的市場趨勢向好,“開機量降低的同時,網大的平均制作成本還是在提高的,較之2016年平均100萬左右的制作成本,2017年投拍的影片中投資在200萬以上占有較大的比重,甚至500-600萬的也不少,甚至千萬級的也都在拍攝中。”
今年一季度,可以看作網大進入洗牌期的轉折點。總的來說,網大生產正在向頭部集中,產品也趨向精品化。“洗洗牌挺好的。”高銳說,今年將有更多大投資和大卡司網大產品出現。他舉例說,剛剛上線的映美聯合出品的《時間浪人》,主創團隊主要來自開心麻花團隊,并有多位著名演員客串。
而去年中南影業與奇樹有魚聯合發布的網大片單中,包含了著名導演高群書執導的《風吹不到太平洋》。高群書在發布會上稱,要將這部作品做成“網大新標桿”,改變業界對網大粗制濫造的印象。
網絡劇紅利期已過,進入紅海廝殺階段
網絡劇成為今年第一季度的最大熱點,組訊數和開機數分別為137個和94個,而去年同期為102個和56個,同比增長分別達到34%和68%。
網劇的開工數目大增,最直接的原因來自視頻網站付費用戶數字的迅速增長。藝恩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國內視頻網站的有效付費用戶規模達7500萬,同比增長241%, 2016年視頻付費市場已達到百億規模。視頻網站需要優質內容來贏得這一高速擴張的市場。
從供給側來說,在需求的拉動下,進入網劇行業的玩家變得更為多元。在高額的版權采購成本下,視頻網站都采取了大力發展自制劇的策略,事實證明視頻網站主控劇的水準和成績都相當不錯。在2017年第一季度組訊籌備消息中,能看到這一趨勢仍在延續。2017年第1季度組訊中,包括了企鵝影視籌拍的《國民老公》,愛奇藝籌拍的《我和兩個他》,搜狐籌拍的《君臨 天夏》《拜見關主大人》《Lu Sir》,樂視籌拍的《刺局》,以及騰訊視頻籌拍的《班長大人》。
在網生內容影響力擴展和收益增加的趨勢下,傳統影視公司紛紛觸網。去年,慈文傳媒參與出品《老九門》,新麗傳媒參與聯合出品《余罪》,上影集團參與聯合出品《盜墓筆記》均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2017年一季度的組訊消息顯示,這一趨勢將繼續延續:老牌巨頭華策正在籌備《有貓在》第一季,耀客傳媒籌拍《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新文化籌拍《親愛的設計師》,唐人影視籌拍《有一種愛叫守候》。
近兩年,一些新的影視公司依靠網生劇帶來的市場機會,制造出爆款網劇走到了臺前,如樂漾影視傳媒憑借《太子妃升職記》等劇估值12億。在2017年1季度的籌備組訊中,也有大量新公司加入,試圖在這個有活力的市場中尋找到突圍的機會。
成立于2015年的拉近影業,今年在騰訊上線了自己都市題材網劇《問題餐廳》。拉近影業CEO尚娜對《三聲》表示,經過短短幾年發展,網劇如今已經正式進入紅海廝殺階段,業內的傳統公司也都把互聯網看作劇集播放的第一平臺,“玩的都是大部頭”。
尚娜表示,拉近影業作為新公司,也希望能夠在紅海中樹立品牌和風格。而在她看來,網劇和電視劇已經沒有原來所說的尺度和題材紅利,兩者越來越趨于一致,頭部作品必然是在兩個渠道都可以播出。“在我看來沒有哪部網劇的尺度大過《人民的名義》。”她說。
傳統產品仍然是當下主流,但邊界正在消失
雖然網生內容很有活力,但傳統的電視劇和院線電影的生產仍然是當下的主流。
從絕對數量來看,2017一季度籌備劇組數量最多的類型是電視劇,一季度發布組訊181條,其次是院線電影,一季度發布組訓153條,網絡劇與網絡電影跟隨其后,分別為137條和83條。劇組預計開機數量的分布與之類似,電視劇162條,院線電影129條,網絡劇96條,網絡電影81條。
相信如果再計入成本投入,電視劇和院線電影在投資上的優勢將更為顯著。
隨著網生內容與傳統渠道內容之間的界限不那么涇渭分明,傳統影視公司與主要視頻平臺的業務雖然有所交叉,但各有側重。傳統影視公司2017年一季度籌備劇組以電視劇為主(占71%),其他產品為17%的網絡劇與3%的院線電影以及3%的網絡電影;主要視頻平臺的主要精力在網絡劇上(占50%),但也有36%的電視劇與7%的院線電影和7%的網絡電影。
從上面數字可以看出,網絡和傳統渠道的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網絡的重要性正在逐年凸顯。從2015年《蜀山戰紀》、《華胥引》率先試水“先網后臺”,打破了視頻網站跟播電視臺的行業慣例開始,加上網絡劇的制作投入也越來越高,電視劇與網絡劇兩大渠道權重越來越接近。網臺聯動促進了網絡劇的發展,也促進了電視劇與網絡劇的融合。去年的爆款網劇《老九門》采用了愛奇藝與東方衛視周播劇場同步播出的形式。并且,在網臺聯動的基礎上,視頻網站采用VIP會員搶先看的模式,上線后成為全網史上最快破10億的自制劇。
總的來說,2017年1季度開機數字顯示,網劇與電視劇數目均同比有所增加,但從籌備數而言,電視劇組訊數有小量下滑,一些本可能成為電視劇項目的劇組,可能在電視劇與網絡劇融合趨勢下,轉戰網劇。
IP仍受歡迎,歷史正劇值得關注
從題材上看,今年一季度各類目的劇組籌備組訊題材分布與去年同期和去年四季度大致相似,沒有太大突破。占據主導地位的類別,仍舊是喜劇、愛情、青春等迎合年輕觀劇群體喜好的類別。
雖然IP并不是萬能神藥,但熱門IP在今年一季度開工項目中仍舊占據重要位置。目前,IP改編的的主要來源仍然是以網絡文學為主。
資料顯示,2016 年 TOP50 網絡劇中有 21 部來自 IP 改編,占 42%,表明對于影視劇,IP仍舊是提高成功率的重要加持。2017年網劇開工組訊中也有眾多IP劇的身影,如八月長安的《暗戀橘生淮南》,廢鐵行者的《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呢》等。
但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幾乎沒有的歷史正劇,今年一季度占據3%的開機籌備比例。今年2月,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登陸央視,口碑和市場表現均不錯。另外,近期在搜狐這種主流的視頻平臺、與B站等青年文化社區,歷史正劇均受到歡迎,亦提振了人們對歷史正劇的市場信心。
與此對應,目前正在熱播的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很可能會帶來一輪“政治劇”投資,相信在下一個季度的報告中,就會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