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各家電視臺和網站陸續公布了2017年電視劇菜單,人們發現其購劇價格一路飆升。明星的超高片酬被認為是電視劇制作價格飆升的罪魁禍首。確實,近年來,明星的片酬一直在離譜地上漲,甚至突破億元大關,占電視劇制作成本的85%左右。如果電視劇陷燒錢游戲的癥結在于演員的片酬,那么是什么促成明星的“天價”片酬呢?我認為是影視行業急功近利的盈利模式,而這才是電視劇制作成本飆升的癥結所在。
曾有美劇制片人說,美劇挑選演員的標準永遠不是“人氣”,而是“適合”。如果中國電視劇也能夠不依賴演員的人氣,演員的片酬還高得起來嗎?但是很多中國電視劇的盈利模式使得其不得不依賴演員的人氣。
明星之所以索要天價片酬,是因為市場的依賴。首先,需求決定供給,觀眾偏愛消費小鮮肉、小花旦的顏值,影視制作方自然要爭相邀請。另外,小鮮肉、小花旦基本都是自帶爭議性話題的人物,包括情感狀態、演技水平、真實人品等等,這方便制作方后期進行影視宣傳,為影視作品炒作。但是,資方和片方喜歡邀請高人氣演員出演影視劇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風險小、賺錢快。
有些片方對于廣告贊助商以及直接買方(指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喜好的關心甚于對影視劇質量的關心。而對于廣告贊助商和直接買方來說,一部影視作品到底能不能賺錢要取決于影視劇的受關注程度,即收視率和點擊量。為了規避市場風險,選擇高人氣演員是簡單有效的方法。對于資方來說,電視劇質量差點沒關系,只要話題度高就能賺錢。一部質量過關但受關注程度小的作品不如一部口碑差但話題度超高的作品,市場最終劣幣逐良幣。
除了“風險”因素,促使片方與資方愿意花重金聘請演員的另一原因是“速度”,即回收資本的速度。為了追求最高的投資回報率,片方將拍攝電視劇的時間一省再省,拍攝50集以上的電視劇一般需要3-4個月。而風靡全球的美劇《權力的游戲》第一季(10集)就拍攝了約半年的時間(不包括特效制作時間)。一味追求速度自然要犧牲質量,這表現在對劇本、道具、場景、剪輯、特效等方方面面的敷衍。這種劇經常被觀眾吐槽為“劇本有毒”“渣剪輯”“五毛特效”和“辣眼睛”。質量太差沒人看怎么辦?沒關系,有一二線明星保駕護航呢。難道觀眾就不會自覺抵制濫劇,選擇良心劇看?這倒未必,但是當逐利的市場存在“成功的捷徑”,誰不愿走呢?當辣眼睛的電視劇泛濫成災,觀眾還有選擇權嗎?
同理,近年來IP劇大熱也與資方、片方為規避市場風險、快速回收資本而“偷懶”有密切聯系,畢竟IP劇的原著經過市場檢驗,有一定的受眾基礎。買人氣越高的作品就越能賺錢,這也會助長作品的價格,增加影視劇的制作成本,只不過沒有演員的片酬明顯罷了。
隨著王健林、張桂平等地產大亨紛紛進軍影視業,我國的影視業越來越受資本大佬的青睞,其收益之高可見一斑。但是如此盈利模式也使得影視制作陷入了燒錢游戲,一旦制作成本上漲到一定程度后,影視行業將自食惡果,難以持續盈利與發展。
文/沈雨(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