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注水”現象近來引發關注,劇集越來越長,“水分”越注越多,已成新常態。拍電視劇一般按集論酬,劇集長短攸關各方利益,誰不想多拍幾集多賺幾筆?不過,電視劇中的“水分”,不像市場上的注水牛肉那么容易分辨。筆者較起真來,扒一扒電視劇中的“水分”。

一曰“編”出來的“水分”。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悲歡離合此起彼伏。三角戀四角戀越戀越亂,權力斗爭利益沖突越斗越歡。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集。當編造的人物關系太復雜,難以收攏時,編劇便“安排”N號主角或是遭遇意外事故身亡,或是突患不治之癥病故,或是不辭而別遠走他國來收尾。哪管藝術規律與歷史真實,只顧向“孔方兄”磕頭,能編一集是一集。

二曰“侃”出來的“水分”。劇中人物不管性格如何、文化水平高低、劇情需要與否,大多都是“侃大山”高手,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不著邊際,山南海北侃個沒完。拍攝此類鏡頭,成本低,容易拍,還可以串起劇情,引出其他線索,逗樂觀眾,拉長劇集,何“侃”而不為?

三曰“植”出來的“水分”。電視劇植入廣告早已司空見慣,為了讓觀眾“不小心”記住某產品,對得起掏錢商家,而又不顯得“吃相”難看,劇中不得不鋪墊交代。問題是,植入廣告太多,這個要語言交代,那個需情節鋪墊,遠景、中景、近景、特寫,寧濫毋缺,鏡頭一個都不能少,讓觀眾難免“出戲”,分不清是電視劇插播廣告,還是廣告插播電視劇。

四曰“嘆”出來的“水分”。一些現代劇集,劇中人物打扮時尚,穿梭于豪華會所、星級酒店、高級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談笑有土豪,往來無白丁,導演、演員、工作人員均可在此舒心地嘆空調、暖氣、美食、美景、美女,拍得舒服,演得悠閑,玩得嗨皮,觀眾還可以開眼界,飽眼福。在這樣“高大上”的場所多拍幾個鏡頭,不是一舉多得嗎?

五曰“迎”出來的“水分”。這種“水分”多出現在迎來送往場面,細致鋪陳,交代繁瑣,生怕觀眾弱智看不懂。比如,要迎來某土豪或大官,隔幾條街便跟拍他們乘坐的豪華小汽車,拐了一個彎又一個彎,過了一條街又一條街,停車開車門下車,進了大門推小門……等到他們離開時,邊走邊說邊笑,出了門還一步三回頭,上車后不忘揮一揮手,不落下一個鏡頭,直到那車越走越遠,最后慢慢淡出屏幕。此情此景,小車是“淡”走了,“水分”卻悄然注入了劇中。

電視劇的“水分”肯定不止這些,在不同的題材還有不同的表現。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幫助業界人士擠一擠劇集中的“水分”,讓電視劇少點“注水”,多點干貨,為觀眾節省點寶貴的時間。(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