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casting團隊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在影視公司、藝人經紀公司都不斷介于選角環節,做“產業鏈延伸”的情況下,casting的未來又在哪兒呢?
“老師,最近xx的檔期怎么樣?…在拍戲???…7月份拍完?ok,我們這劇8月開拍。”
北京東億產業園內的一座三層小樓里,浩瀚星盤的選角導演們正在進行日常的選角工作。在二樓的一間辦公室里,有一面足足五米長的黑色的墻,最上面貼著兩個項目名稱,下面整整齊齊的3排照片都與角色一一對應,有的角色還未定下,里面有7-8個備選。
相較于選角導演,可能他們更傾向于稱自己為Casting Director,這是個好萊塢的進口詞匯。
與大眾認知中的演員副導演不同,現在的選角導演們已經不再只是協助導演選擇和管理群演了,而是開始以一個團隊為基礎,負責整個項目的演員陣容搭配,甚至能進入核心主創參與前期籌備。
與此配套的是,選角導演們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從2009年開始,牧星人選角工作室、公鈺涵影視工作室、CD HOME、同人星光選角工作室等相繼成立,并且在今年逐漸公司化。
在前些年可能很難想象,《如懿傳》《楚喬傳》《武動乾坤》等IP大劇,包括正午陽光出品的《瑯琊榜》《偽裝者》《歡樂頌》等等背后都有獨立的casting團隊,并且由他們來搭配主要角色陣容。
但選角能否獨立出來,成為擁有獨立話語權的一環,并且讓業內認同?
畢竟,現在不少從業者告訴娛樂資本論,主創團隊一般自己就可以把主要演員定下,再用幾十萬把群演包給演員副導演們就OK了,“為什么要用casting團隊?”
而小娛在歷時半個月,采訪了近十家影視公司的過程中,也一直不停地問自己這些問題:
-
casting團隊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
像《武動乾坤》這樣整個選角從一個團隊轉移到另外一家的情況是不是很多,他們又是如何競爭的?
-
現在頂尖團隊的收入不過是整體項目的3%,他們未來該怎么升級?
-
在影視公司、藝人經紀公司都不斷介于選角環節,做“產業鏈延伸”的情況下,casting的未來又在哪兒呢?
公司有兩三頭部、人才分四個梯隊
(部分選角工作室和代表項目表格)
上面的表格我們就能看出來,選角行業雖然整體地位提升,但總體存在很大的差異,能夠受到制片方重視并且起到作用的casting還真沒幾個,casting團隊中大多數都還只是掛著這個名頭,實際上干著傳統的演員副導演的活。其中,浩瀚星盤(原公鈺涵工作室)、CD HOME、同人星光是名氣最大的,牧星人則是公認最早的。
整個選角行業處于“各自安好”的一片混戰。
在采訪過程中,當小娛問“有競爭嗎?”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沒有”。因為casting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看人情的行業,合作的順延性基于從副導演時期遺留下來的人際關系。“如果合作完,能夠創造價值,合作又很愉快,基本都會再次合作。”公鈺涵告訴娛樂資本論。
由此,其實各個casting工作室都有比較穩定的合作對象,甚至綁定影視公司,如CD HOME就承包了正午陽光所有戲的選角,還簽訂了戰略合作;而浩瀚星盤則與新麗傳媒、慈文傳媒、華策克頓、耀客傳媒等合作密切,公鈺涵還和新麗傳媒合資成立新生麗量(天津)文化經紀有限公司,為新麗的藝人經紀出謀劃策。
真的沒有競爭嗎?或許也不是,casting之間的競爭更像是暗流涌動的“被動競爭”。
娛樂資本論在查閱組訊時發現,2016年3月《武動乾坤》發布組訊,當時的casting團隊是CD HOME,然而最后卻是浩瀚星盤完成的。但公鈺涵對此事卻并不知情,只是另一出品方深藍影業找到了他,便接了,后來才知道之前還有這么一出。
在娛樂資本論看來,現在的casting行業很像是春秋之初,“周初千八百國,至春秋之初,僅存百二十四國。”最后則一統歸秦。
但casting行業不可能只剩寡頭,因為這個行業太大了,項目太多了,是供給遠遠小于需求的。casting目前的主要玩法是培養梯隊人才,包盤影視項目。
以浩瀚星盤為例,他們把所有人員分為四個梯隊:
-
第一梯隊是陣容導演,也就是Casting Director,具有碼局、攢演員、創造陣容的能力,這一梯隊不到10人;
-
第二梯隊是演員統籌,屬于傳統的演員副導演到陣容導演的過渡,具有一定的統籌規劃能力,可以參與前期選角,但又到不了casting的標準級別,不到20人;
-
第三梯隊是演員副導演,負責開機后的協調、溝通、執行工作,大概20多人;
-
第四梯隊則是考察期的外圍成員,在和公司一起工作,但還沒達到進公司的門檻,雙方互相考察。
在具體項目中,他們會把抽取四個梯隊的人組成選角小組,專門負責這個項目的選角,在此過程中,向上一梯隊的人學習,從而不斷培養人才,頗有種打怪、過關、升級的即視感。這也是大多數工作室的常規做法,比個人的單打獨斗要有話語權得多。
開始有話語權,但也不會有決定權
在一家casting公司等待采訪的時候,一位選角導演氣沖沖跑到老板那兒,“這經紀人架子還真大,跟我說在開會就掛了我電話。”
原來他是要通知那位經紀人,角色定了他們公司的藝人,卻被冷漠對待了。最后,這位選角導演決定給經紀人發個短信通知就不理了。
看起來選角導演也是有點脾性的,因為話語權的提升,他們可以在選角上有更多的空間,但casting工作室或者公司最終都不會有決定權,因為歸根到底他們做的是服務業。
“Casting其實就是服務行業,尷尬地介于藝術創作和資金把控的中間,努力把握平衡。”看樣子,CD HOME魏偉自己可能比外界還認識的更清楚。
但在很多中底層casting工作室那兒,別說決定權,連話語權都是虛假的。
某選角工作室創始人C導演提到,雖然從2013年之后開始他可以進入項目的前期籌備,參與主要演員的選擇和搭配,但基本都是建議的角色。他們工作室負責了某個由當紅小鮮肉主演的青春校園劇,“這個項目從一開始到最后,都不是我談的,但是制片方跟我商量這個方向、搭配行不行,我會給他提供建議。”
談到選角導演的話語權,他一度很嗤之以鼻,“導演都沒有話語權,你還選角導演,叫你選角總導演都沒用。”
其實選角導演的話語權確實是不斷提升的,但前提是你能夠有充足的資源和能力給制片方創作價值,這和之前的演員副導演只需要找戲好的演員不一樣。
理想狀態下,市場重視除了主演以外的其他角色選角,這才是大多數casting工作室最能創作價值的時候。比如之前的《瑯琊榜》《偽裝者》,最近熱議的《人民的名義》,群戲方顯選角的重要性。
不過現在的市場常常還處于非理想狀態。“趨勢是那樣,但路還很漫長。”C導演不以為意地說。
有些在公司化,有些卻注定被洗牌
Casting還有一個趨勢是公司化。
按照企業注冊核準時間來看,2016年7月20日魏偉與他的合伙人畢英杰、張震成立東陽雨后種子影視有限公司。不過魏偉告訴娛樂資本論,公司并沒有怎么運營,“我們全部都是選角導演,都是一幫好朋友,沒有學經濟的、財經的,所以目前公司還不怎么完善。”
2016年7月21日,同人星光也變成了有限公司。
浩瀚星盤的有限公司則是3月下旬才剛剛核準注冊,正式開啟公司化的步伐。
公司化與工作室又有點不一樣,公鈺涵說“之前做工作室就像是野戰軍,成立公司后更像正規軍,肯定要有明確的管理規則和規范,其中包括潛規則也明令禁止,在我公司只要越線一次就絕不姑息。”
但除了浩瀚星盤、CD HOME等少數逐漸公司化,其他大多數工作室都是松散狀態,某工作室創始人D告訴小娛,他們工作室就是由七個演員副導演組成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戲,只不過以一個共同的形象出現而已,目前這種模式是因為每個月資源的不一樣,這個資源又不好共享。”
這類工作室可能在casting行業中占大多數,由幾個關系好的演員副導演組成,以工作室的名義增強自身話語權,依靠多年的從業經驗和積累下來的人脈資源,每年各自做3-4部戲。
對于這類工作室來說,公司化需要考慮幾個問題:之前和好朋友合伙成立的工作室,公司化以后誰來當總經理?怎么進行利益劃分?工作室靠一個項目幾十萬上百萬掙錢,公司化以后能否支撐公司運營?
畢竟按照薪酬占比3%來算,一部一億的項目的項目才掙300萬,這還是頂級casting的水準。
另外Casting的成長性也有天花板,“副導演能成長到說敲鹿晗就敲下來嗎?會比老板還要牛逼嗎?“如果你是一個一線明星,每年手里有無數個劇本找你,而你的價錢就一千萬,你說說,你會給王中軍王中磊面子,還是會給一個副導演面子?”C導演簡單兩句話就讓小娛啞口無言。
制片、經紀公司都來做casting?casting的未來是什么
近日,網上有消息說,由新麗傳媒、耀客傳媒共同出品的《狼殿下》即將開機,該劇選角全程由新麗傳媒負責,而新麗和耀客正是此前與公鈺涵關系密切的合作伙伴。
影視公司成立自己的選角團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華策集團、金色池塘和頂峰影業都有自己的選角團隊,并且負責本公司所有項目的選角。金色池塘選角工作室的董海龍最近就在負責自己公司的《將夜》選角,當然,除了自己公司的,他們也會接一些外面的項目,但一般“本公司的項目都做不完”。
而藝人經紀公司也開始在無意中占領這個市場。隨著藝人經紀公司逐漸影視化,他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影視投資制作,嘉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一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就有13個他們家的藝人。因為自身有著強大的藝人儲備,所以嘉行在承制碼盤時可以更快地結合藝人資源與制片方需求,相當于是在做著casting的工作。
影視、藝人經紀公司都來做casting,這樣“自給自足”的趨勢肯定會越來越分割掉本來的市場,但幸好中國的影視劇產量在一定時期內是能夠支撐casting發展的。
在魏偉看來,選角導演不是可以無限創造價值的行業,“我沒那么大野心,每年做好幾部頂尖的值得做的項目就夠了。”這也是很多選角導演的心聲。
但走在行業前端的casting團隊也開始謀求新的發展。同人星光、CD HOME都有轉型制作的意圖,魏偉在下部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也將嘗試制作相關工作。牧星人除了做選角,還在涉足成人芭蕾舞+現代舞培訓班。
只有公鈺涵始終堅持要在casting上干出一番名堂,他的規劃是“casting服務+影視投資”,而最終的方向是提供信息數據資源相關服務,并進行完整配套的采集和更新。“我始終覺得它可以做的很大,也許是錯覺,也許是信念,但是也許它是可以做到的。”
“萬一是錯覺呢?”
“那就交給老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