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人都對港劇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情愫,因為港劇是他們共同的回憶。當年如果你沒看過幾部港劇,估計你在周圍同學的眼里就會顯得格外“老土“。
如果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待過去的港劇。年輕人會覺得,港劇的場景都是布景,演員演技也顯得有些浮夸。可在”80后“的眼里,港劇卻更具”中國味“。相比當下的某些電視劇,雖然場景上沒有對方恢弘,服裝上也沒有那樣的絢麗。但港劇卻比他們有味道。只不過,港劇不知道從何時起輝煌已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港產電視劇之所以會失去往日的輝煌,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所長。
港產電視劇之所以會不再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那是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而在其他領域中與同行展開競爭。也許,現在的年輕人認為港劇的主打片是都市劇,但在“80后”的記憶里,港劇最成功的電視劇題詞,多為古裝劇或者民國劇。我之所以說它更具“中國味”就在于此。
就拿《上海灘》為例,當年周潤發就是憑借此片被廣大觀眾所熟悉,發哥的”大背頭“的發型,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而武俠劇最為經典的,就要屬《射雕英雄傳》了,黃日華版的郭靖降龍十八掌,成為了當年80后的童年回憶,現在我還記得,當時我的小伙伴,將石頭夾在手指上,模仿郭靖的武功動作。由此就可以看出港劇受歡迎的程度。
隨著港劇陸續在內地市場上映,金庸與古龍的小說也開始成為了80后的”課外讀物“,作為80后的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當年誰沒有被老師沒收過武俠小說?可不知道從何時起,港劇開始走都市劇路線,雖然也被觀眾所接受,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觀眾似乎并不再喜愛港劇,而是將其當成一種回憶。
港產電視劇的沒落,源自于中國經濟的騰飛。
港產電視劇當年之所以會深受廣大內地觀眾的喜愛,原因很簡單,那便是”港劇“的時尚。而它之所以會沒落,成為觀眾的一種回憶,是因為港劇自身所帶的”中國味“。而港劇放棄自己所擅長的,選擇用都市劇來吸引內地觀眾,這似乎顯得有些”自不量力“。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下的中國,早已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過去我們看待香港是一種”時尚“,可現在卻并非如此。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然騰飛,伴隨著經濟的騰飛,影視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港臺明星來內地”撈金“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他們出演的都是配角,但卻拿著港臺主角的薪酬。
而隨著兩岸三地生活水平差距的逐漸縮小,港產電視劇正失去它的優勢,因為國產都市劇中的時尚場面,并不亞于港產電視劇,劇情也更加貼近內地觀眾的生活。所以港產電視劇不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
有人說是因為港產電視劇,不注重對年輕演員的培養,出境的都是老面孔。導致當下的港產電視劇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而在我看來并非如此,而是港產劇放棄了自己的長處,那就是對古裝劇與民國劇。雖然我們內地也有此類電視劇上映,但我們可以仔細品味一下,這些電視劇,很少能表現出港劇的”中國味“,而這種中國味便是”濃濃的人情味“,在表述故事主線的同時,也展露出了親情、友情、愛情。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眾多港產電視劇的作品中,我們看得最多的電視劇,是古裝劇?民國劇?還是都市劇?我們又有多長時間沒有看過港產的古裝劇了?這些具有濃濃”中國味“的電視劇,正是港產電視劇的長處。
而現在的港劇多以都市劇為主,這便是港產電視劇不受觀眾喜愛的主要原因。就拿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來說,雖說它也是翻拍電視劇,場景與內地翻拍的《鹿鼎記》不可同日而語,但導演與演員卻將”濃濃的中國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觀眾知道是翻拍,卻將此視為原著。就是這個原因。
而港產電視劇中的武俠劇,更是其所擅長的,因為武俠劇中的功夫招式,是內地武術指導所不能比擬的,很多武術招式都是通過添加特效完成的,而港劇中的武術招式卻沒有多少特效,而是實打實的招數,但華美的動作要遠超于內地。
我覺得港產電視劇如果想要再次崛起,就只能從古裝劇與民國劇中入手。如果仍然以都市劇為主,只能繼續流失內地的觀眾。您有多久沒有看過港產電視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