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網劇“出海”,被美國流媒體巨頭奈飛買下海外發行權的《白夜追兇》,未來將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成為首部通過正式渠道在海外大范圍落地的國產網劇;一批知名導演加入網劇制作陣營,網絡劇集與電視劇之間影響力的差距正在縮小……這些信息傳遞出的是,網劇開始走進“精耕”時代。

網劇“精耕”本是件好事,但當下鮮有劇集盈利的現實卻又讓人高興不起來。而且,若任由這樣的局面持續下去,“精耕”也就失去了動力,再無深入下去的可能。所以,在已經取得良好開端的基礎上,網劇“精耕”還要多幾個加分項。

在生產流程上加分。一個運轉良好的行業,必定是好的企業和產品得到更高的收益、不好的企業和產品退出所在的市場,網絡劇生產制作亦是如此。如今的觀眾早已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過于抖機靈、段子化等流于表面快感、忽視真正內涵的“快消影視”,無法戳中真正的人心。所以,就呼喚對內容創作本體的回歸——該長就長、該短就短,有明星可以、無明星也行;同時要求對視聽藝術特征的遵循:把握從文字變成影像涉及的諸多環節、匹配適合的人才做出專業的畫面和聲音體驗。最近的一則消息,也再次明確了要在生產流程上加分的方向。優酷、愛奇藝不約而同地提高了片方的網劇分賬,增加了“會員觀看時長”等評價維度,進一步抬高了優質內容提供方的收入,引導片方在認真打磨劇本、找好主創團隊、專業流程化把控上下功夫。

在播出方式上加分。我國網劇發展之初,注重用戶體驗被認為是相較于電視劇來說的最大優勢。有人預見,不久的將來,網劇受眾不僅能通過評論、彈幕交流,還可以借助在歐美日韓已經相對成熟的“邊拍邊播”的周播模式,實現更深層次的互動,影響故事走向和人物命運的設計。然而,幾年過去了,我國大多數網劇雖然確實采用了周播制,卻也只是在播出周期上做到了以周為單位上線新劇集。究其原因,或許是按照周播模式拍攝制作周期較長、一些想撈快錢的從業者沒有那份耐心,或許是以“星期”為單位創作拍攝能力要求較高、現有影視人才隊伍尚需學習與磨合。總之,還有很多提升空間。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味照搬,而是要在提升的過程中探索出更適合增強用戶體驗的我們自己的模式。

在生態體系上加分。從最初單純以網絡劇集的方式呈現,到如今“影漫游聯動”,我們已然在打造IP上做出了諸多嘗試,不僅可以為網劇帶來其他領域的核心用戶,后續的全產業鏈開發,也讓網劇端口長期投資有了在其他端口盈利的可能。只是,在推進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選擇,每個選擇都會把好不容易培植的IP帶到不同的路上,所以必須通盤謀劃、謹慎出手。

網劇的未來有很多種可能,但無論哪一種,“精耕”都是必然的方向。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因為跑得快并不見得跑得準。既然明確了最重要的方向,接下來要做的,自然是在不斷“精耕”的路上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