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大多數網絡大電影制作公司來說并不好過,躺著賺錢的日子或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自8月27日起,貓眼專業版上線了愛奇藝網大分賬的查詢功能,可以查詢每日A類影片TOP10的分賬票房,據壹娛觀察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9月20日,進入TOP10的網絡大電影共計42部影片,其中顯示投資成本的網絡大電影有17部,成本多數介于250-300萬之間,分賬收入多數維持在150萬左右,而更多沒有顯示成本的網大分賬收入僅有幾萬元,這對依賴平臺的點擊分成獲取收益的網大制作公司來說或許并不是一個好現象,投資和收益的倒掛導致越來越多網大公司正在逃離這個行業。
2016年網絡大電影井噴過后,隨著審查進一步加碼,網絡大電影制作規格也被平臺重新定義,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系列網大因政策紅線調整下線,帶著“粗制濫造”原罪的網絡大電影原有的發展路徑被切斷,精品IP化逐漸成為行業共識,資本也正在網大市場上加緊布局。
審查趨緊,紅利消失,網大團隊紛紛逃離
2016年初愛奇藝曾公布一項關于網絡大電影的數據,截止2015年末,愛奇藝上線的網絡大電影共計612部,比一年前的200多部網絡大電影增長了三倍。2016年網絡大電影迎來了井噴式發展,愛奇藝上線了1780部影片,平均一天上線5部,這其中包含不少蹭熱點或是低成本的網大,甚至部分低成本電影還賺的盆滿缽滿。
不過短短一年之后,網絡大電影的數量急劇減少。2017年,根據愛奇藝6、7兩個月上線的新片來看,月均保持在150部左右,這一數字與16年動輒每月300多部的上片速度相比,已經腰斬。而截止至八月份底,愛奇藝新上線的網絡大電影片數還不足70部,從數量的角度來看,網大行業進入了一個“休眠期”。
拍攝周期短、成本低、資金回流快,這曾是很多人進入網大市場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政策趨緊、平臺抬高準入標準的情況下,野蠻生長的網大行業迅速進入了洗牌期:一些早早進入網大市場的公司如今正面臨虧損。
曾經靠著拍攝網絡大電影登陸新三板的新鮮傳媒由于嚴重虧損,如今資不抵債,公司被法院拍賣。2015年之前,新鮮傳媒專注于做真人秀節目制作,然而真人秀制作已經是一片紅海,再也無法推陳出新。
2015年,投資成本僅28萬元,半年收入卻高達2400萬元的《道士出山》讓這家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2016年,新鮮傳媒全線押注網大,公司先后購買了《血一樣絢爛的年華》、《小五》、《這世界很妖》、《左手蜜桃右手香蕉》等多個文學IP版權,同時籌劃《鎮國靈探》系列網大的拍攝,但是由于成片質量的問題,播出平臺一直在洽談中,影片遲遲未能上線。這次轉型失敗直接導致了公司資不抵債,2017年半年報中顯示,公司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123%。
去年三月份,原本專注于PGC行業的大有影業也進入到網大市場,這家公司在2016年全年累計發行了100多部網大,公司想通過發行數據來分析網大市場,然而卻發現影響網大市場的因素太多,市場的走勢與之前的預判出入很大,網大的制作成本越來越高,愛奇藝合作最優質的A類影片成本至少在300萬以上,但分賬未必能夠覆蓋成本——在此期間,不少進入網大的小公司都死掉了。
審查是網大市場無法規避的首要因素。去年十一月份,《大風水師》《超能太監之黃金右手》等60多部網大一夜之間遭到下架;今年6月,包括《我的室友是狐仙》、《打狼之我命由己》在內的40多部網大也都被下架。曾經一度憑借僵尸、喪尸、神鬼、色情等劍走偏鋒題材走紅的網大,由于面臨政策審查等原因在拍攝題材上收斂了許多。
平臺也加強了對網大內容的自審。今年七月份,愛奇藝宣布對網絡大電影進行規劃備案和上線備案的“雙審”制度,如果不通過兩次備案,網大將無法在視頻網站上線。兩次備案的審核周期至少50天。
有分析人士稱“雙備案制”是對網大的致命一擊,《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和雙備案制的出臺讓網大再也無法利用監管的空檔來博取眼球和點擊率。在政策和平臺監管的雙重壓力之下,越來越多的網大公司開始尋求轉型,在繼續提高成本拍攝網大的同時也涉獵制作網絡劇,用來規避網大所造成的虧損。
新三板公司年輪映畫從2013年涉足網大市場,先后推出《德撲女王》、《絕色之戰》、《上位》等網大,但是今年公司轉而拍攝網劇《路從今夜白》,僅有一部網絡大電影《血拳》還在籌備階段。
華彩文化的大熊曾是網大制片人,但是他今年選擇了改做網絡劇,在他眼中,網大更像是一門生意而非事業:“如今網大的成本越來越高,甚至逐漸高過了小成本院線電影,對于小的制片公司來說,網大賺錢太少,而觀眾的可選擇性太多,眼界也提高了,再做網大沒有意義。”
有從事過網大制作的人曾對壹娛觀察透露:“在網大野蠻生長階段,一個非專業導演一晚可以攢一個劇本,然后花五天時間拍完,一個月就有四部電影的產出,最好的播放量能到800萬。”
隨著網大平臺紛紛推出了網大合作評級制度,低成本制作的網大也逐漸被市場淘汰。愛奇藝就打算通過在分級上的變化推動網大內容的進一部精品化:
愛奇藝與網大合作分為ABC三類,愛奇藝會根據網大的制作水準不同對其進行評級,A類合作項目可以在每次有效付費中拿到2.5元的內容分成單價,B類是2元,A、B類根據影片質量和影片上線后的表現確定推廣資源,C類影片即使是獨家合作,影片質量不夠好照樣會失去競爭優勢。
除此之外,沒有明星效應和話題熱點,使得網大成為網生內容中最尷尬的存在。平臺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最終的目的是留住老會員、發展新會員,但是網大在這方面的貢獻能力與網綜和網絡劇無法匹敵。從暑假各大平臺力推的內容來看,網綜和網絡劇是絕對的熱門,不管是推薦位還是宣傳力度來看,網大很難與兩者之一較量。
網大市場的新趨勢:內容IP化,大平臺介入
盡管2017年網大市場相比前兩年冷了很多,但是IP化的方向已經初漏端倪。
由短視頻制作轉變而來的《陳翔六點半之廢話少說》以150萬的成本獲得了1235.3萬的累積分賬,投資回報率高達823.5%,在不少網大賠錢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今年為數不多的分賬黑馬。
《陳翔六點半》原本是短視頻PGC領域的搞笑內容,全網每月累積播放量達十億次。由于有著短視頻的觀眾基礎,《陳翔六點半之廢話少說》在上線之前就積累了足夠的人氣,影片的前期宣傳由陳翔團隊一手操辦,制作大電影的目的只是“想測試一下粉絲體量、付費意愿,也想驗證一下團隊的制作、宣發能力”。
另外一家網大制作公司奇樹有魚也在加緊網大IP化的布局。創立于2015年的網大制作公司奇樹有魚在去年聯合中南影業聯合發布共計28部網絡電影的片單,9部已經上線,《特殊嫌疑犯》在愛奇藝獨播后,不到一周已收回100多萬的成本。
近日,奇樹有魚又公布了包括《四大名捕》系列、《盜墓筆記》系列、《法醫秦明》、《軒轅劍6》在內的20余部網大IP片單。作為一家新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之所以能夠拿下這些片單,與其背后的資方——上市公司中南文化有著密切關系。繼游族、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控制的基金入股淘夢影業、華誼兄弟入股七娛樂之后,中南文化也在資本層面鎖定網大公司奇樹有魚。
淘夢影業的CEO吳靜認為,越來越多持證發行的正規軍紛紛進入布局網大市場,使得網大的進入門檻變高了,所以只有更競爭力的玩家才能留下來。
在過去一年中,上市公司看到了頭部網大公司的發展潛力,正在資本層面上加緊“圍獵”網大公司。隨著網大內容制作的精品化,廣告植入和包括影游聯動、衍生品在內的IP多重變現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盈利方式。
慈文傳媒在推出網絡劇《老九門》的同時,順便推出了《老九門番外篇之二月花開》網絡大電影作為網絡劇的衍生品,上線10天播放量突破了5000萬,達到了愛奇藝A類分賬標準。嘗到了制作網大甜頭的慈文今年又推出了一部口碑不錯的網大《哀樂女子天團》,影片還拿到了院線上映的龍標。
《哀樂女子天團》是網大里的高口碑之作
實際上,不僅僅上市公司,平臺方也在加緊布局網大內容,騰訊動漫旗下有包括《王牌御史》《無罪之城》《靈契》在內的10個漫畫IP正在改編成網大。
在網大逐漸IP化的同時,網絡大電影也為新題材、新類型影片開辟了一條新路徑。在制片人李岳鴻看來,網大更大的價值在于培養新人,嘗試新的題材,網大是院線電影的補充,更是新的題材、拍攝方式的試驗田。
今年中影投資了一部科幻題材的網絡大電影《孤島終結》,影片成本僅7萬,但最終獲得分賬票房達到53.7萬元,前期策劃到拍攝再到后期特效全是導演一人完成,盡管影片有著明顯的瑕疵,但影片在故事結構以及科幻題材的嘗試仍不失為一種突破。
網大的出現得益于互聯網提供的相對寬松的審查環境和創作空間,但隨著互聯網審查環境的嚴苛、以及網大本身存在的粗制濫造感,網絡大電影市場仍然需要更多的精品內容才能在網生內容中立足。
對網絡大電影市場前景看好的吳靜對壹娛觀察說,“目前中國已有8億的網絡用戶,近1億的VIP付費用戶,同時付費用戶的規模正在持續快速增長中,這讓網大的未來市場容量變成一個極具想象空間的事情。”
不過與新生的網絡劇相比,經歷了兩三年發展的網大并沒有產生出像《太子妃升職記》《余罪》這樣成本不高但卻堪稱現象級的作品,從網大到院線這條路依然“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