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京報 專訪了著名編劇宋方金,揭露橫店電視劇拍攝現場的亂象:不考慮角色、劇本沒寫完就開拍、一場戲30多個角色全是替身在演、98%的年輕演員都不敬業……

看完讓人寒心。

真的,但凡是對影視行業有點關心的,但凡是還有那么一點赤誠理想的,看到這篇文章就沒有不憤怒難過的。

以前就知道現在的電視劇粗制濫造、替身摳圖頻繁,但沒有想到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宋方金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陳道明和王志文主演的電視劇《手機》就是他的作品。

宋方金這次揭露的橫店電視劇拍攝亂象都有什么呢?我們一條一條看。

首先,替身現象嚴重。

現在很多電視劇的拍攝,主要演員見不到人。配角拍攝時,對戲全部是跟空氣。

一場對手戲,連“對手”都沒有,怎么可能入戲呢?情緒又要從何處渲染?

不少“男一號”在演戲時,除了正面鏡頭,其他全是替身。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的很多電視劇,除了那張臉是我們以為的明星演的,其他鏡頭統統不是本人。

那既然請了這個演員,為什么不讓本人來演呢?原因就是一個,貴。

現在的明星的片酬動輒就是幾千萬,平均到一天就是幾十萬。所以有時候哪怕一個演員有時間想演,導演都不讓上,請個替身幾百塊就搞定了。

以至于到了最夸張的時候,一場戲三十多個人,竟然沒有一個正主,全是替身在演。因為是大全景,所以也沒人看得出來。

更重要的還有,流量演員的時間有限,要各處去趕通告,所以幾百場戲他們20天就能拍完。

就到片場拍點特寫、表情就行了,被戲稱為“表情包演員”。 

替身泛濫的事是從最近幾年才開始的。

替身這個職業一直都有,主要用于完成一些武打、特技等專業的動作拍攝。

周潤發的替身就跟他幾乎長得一模一樣,替發哥完成一些他做不了的武打動作。 

但替身只應該用來完成演員做不到的專業動作呀,而不是所有戲份都由替身完成。

如今電視劇拍攝中濫用替身的現身,在早幾年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老一輩的演員大多是敬業的,而且敬業的程度會讓現在的“小鮮肉”們汗顏。

導演劉猛就提到了演員高明老師,在一場只有胳膊出鏡的戲里,高明老師拒絕了手替,堅持自己上場演。

這不僅僅是一個胳膊的問題,而是體現了老一輩藝術家們對于表演的態度。

第二,演員不背臺詞。

“小鮮肉”們出現在片場的時間少就算了,他們竟然還不背臺詞。

像之前的集中講戲、研究劇本、反復研究等等流程就更沒有了。

現在的電視劇充斥著配音,前段時間就出現了熱播的劇集配音全是那幾個人的情況——不管翻到哪個臺,都是同樣的聲音。

有網友戲稱,配音的演技都比演員好!

表演的基本功分為“聲臺行表”,其中“臺詞”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宋方金提到,“陳寶國、陳道明、張國立、馮遠征、吳剛、陳曉藝、蔣雯麗那一撥演員”,臺詞就特別好。

好的臺詞功力也是演技的一部分,可以幫助觀眾更快入戲并理解劇情,還能渲染情緒。

前段時間張國立老師在《編輯部的故事》里的一段表演又火了,他演的一個“娘娘腔”。

沒有翹蘭花指、沒有扭捏作態,甚至不用尖著嗓子說話,一個gay里gay氣的形象就出來了。

經典電影《霸王別姬》里,因為張國榮是香港演員,所以他用到了配音。

(這部戲也只有張國榮用了配音)

就因為是配音的,所以陳凱歌特意為張國榮保留了三句原聲,這樣他才能提名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也就是說,在國際獎項的評選上,“最佳表演獎”也包括了聲音,只要你聲音沒有自己的,就提名不了。

再次證明臺詞對一個演員來說多么重要。

而現在的小鮮肉是怎么做的呢,某資深老演員爆料,他動情地和某明星對戲,每次都情緒到位地哭出來,但奈何明星就是記不住臺詞,一遍遍NG,到最后老演員也哭不出來了。

金星曾提到的“數字小姐”也是這個情況,不背臺詞,演戲的時候就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反正有后期配音。

連臺詞都沒記住,又怎么可能理解角色,演好戲呢?

第三個“亂象”在于投資方選角草率。

從前拍戲都是“導演中心制”,現場由導演統籌安排,都是導演說了算;而現在已經變成了“小鮮肉中心制”。

投資方選角時根本不考慮符不符合角色、演技好不好,只看這個演員火不火,有沒有市場號召力。

甚至有時候劇本也是等明星定好了,檔期確定了才開始寫。

現在導演、制片人、編劇都可以換,唯獨演員不能換。

只要某明星到了片場,不管當時是拍的是什么,都得停下來先拍這個明星的戲。因為他們給到劇組的時間就這么多,一秒鐘都不能浪費。其他常駐配角就無所謂了。

著名電影導演高群書(代表作:《風聲》《東京審判》)就說,現在的電視劇不算作品,甚至連產品都不是。

宋方金也說,目前橫店這樣亂來的劇組非常多,甚至已經達到了90%以上,“只有像鄭曉龍導演、劉江導演的劇組還在按照正規拍戲的流程拍戲”。

真正認真的導演和劇組,作品也是會得到觀眾的認可的。

劉江導演的諜戰劇《黎明之前》有著9.2的高分,其他作品也口碑不俗。

鄭曉龍導演現在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已成經典的《甄嬛傳》,實際上他早年間的作品如《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等都是非常優秀。

當然了,宋方金也說了,現在電視劇拍攝這么亂,并不全部是演員的鍋,而是每一個環節都出了問題。

但“98%的年輕演員都不敬業”的現象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編劇汪海林更直言道,“有小鮮肉的作品就是爛作品”。

-------

這篇文章一出,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粉絲都特別不服氣,要求宋方金點名指出到底是哪個鮮肉不敬業。

但宋方金此舉是為了揭露整個行業的亂象,如果只點名某幾個鮮肉,反而有針對之嫌了。

現在網上的風氣很怪,明明小鮮肉不敬業現象已經這么嚴重了,真正敬業的演員卻在無辜被黑。

沒錯,我說的就是前兩天全網都在傳的“胡歌替身”事件。

胡歌這段時間遭受的人身攻擊簡直達到了出道以來的頂峰。

先是有人質疑他出國的新聞都是唐人給他買的熱度,為了炒作;然后又有人整理了胡歌黑料合集……

這些都算了,如今竟然連胡歌演戲的專業水平都被黑了?

事情起源于有網友翻出了一個路人16年4月的一條微博,是說在廣告拍攝現場胡歌不在,而是替身在拍。

隨后又有網友翻出另一條微博,說是胡歌的替身和胡歌長得很像。

還有人爆料,自己是《旋風十一人》中胡歌的文替。

就這些微博,慢慢演變成“胡歌連拍廣告都要用替身”,到“胡歌拍戲大量用替身,一用用七年”……

胡歌拍戲有沒有用替身?

答案是有。

但那是在正常的范圍內,比如《旋風十一人》中胡歌不具備專業的足球技能,所以請了替身來完成。

《香格里拉》里被拍到的那個替身也當即站出來替胡歌澄清了,“文替”是用于遠景時分組拍攝的;“老胡都是親歷親為”。

第一條微博里提到的“拍廣告用替身”,也是只是找了一個人來代為走位和測試燈光而已,正式拍攝時是胡歌本人上陣。

那胡歌有沒有濫用替身?

不僅沒有濫用,還有很多跟他合作過的導演和演員站出來替胡歌澄清,并贊揚了他的敬業精神。

首先就是揭露行業亂象的宋方金,特別聲明他說的“鮮肉”中不包括胡歌。

著名導演姜偉(代表作品《潛伏》《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平常不怎么用微博的人,都忍不住發微博了。

他說在《獵場》的拍攝期間,一百五十天胡歌全程駐組;并且從未見胡歌用替身。

《瑯琊榜》里侯爺謝玉的扮演者劉奕君也曾說,拍攝時哪怕畫面里沒有胡歌,他都會親自到現場和對手對戲。

導演蔣家駿和胡歌合作過《香格里拉》和《神話》,他也表示胡歌在騎馬等動作戲都是親自上陣,濫用替身純屬無稽之談。

著名導演賴聲川,曾和胡歌合作過《如夢之夢》,他說:“如果胡歌還不算敬業,我不知道什么才叫敬業的演員。胡歌的成功真的都是靠努力。”

萬茜和胡歌在《獵場》里演過很多場對手戲,她說胡歌“四頁紙的專業術語,一個人說,拒絕提詞器,現場卡詞了,一定是自己背熟了自己來。大段的英文對白,也是這樣。”

《偽裝者》里有一場胡歌跳天臺的戲,就算吊著威壓也是危險無比的,胡歌跳過去的時候就磕在了天臺上,幸好帶著護具,不然腿就廢了。

拍攝《神話》時,劇組為了保證逼真效果,找了真的老虎來拍,胡歌也是真的和老虎對戲。

《辛亥革命》里胡歌在寒冷的天氣下泡了一天泥漿,半句怨言也沒有。



其實這些只是一個演員的本分,所有的“敬業”的例子都是他應該做的。

并不是吹噓或者炫耀什么的,但在屢屢被黑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列出來澄清的。

-----------

資本運作下的市場,很多東西或許的確身不由己。

但“敬業”這一點對于演員來說有那么難嗎?

敬業的好演員太少,真正好的演員還要屢屢被抹黑,實在痛心。

要到什么時候,[敬業]才可以變成演員的常態,而不是需要特別拿出來表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