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以下簡稱《鬼吹燈》)對于孔笙導演來說,算是一場未曾預料的經歷。
12月26日,孔笙導演在橫店接受媒體采訪。早在該項目立項之際,就曾引人議論紛紛。向來以拍攝“正劇”為主要精力的孔笙導演,將要和他的金牌搭檔侯鴻亮一起“穿越”至神秘而又刺激的地下世界。
從已經播出的12集來看。這場“穿越”,孔笙帶領著他的團隊成功俘獲人心。該劇上線不到24小時播放量達1.7億。上映16天,播放量突破11億,微博話題量達到8.2億。與“流量”相匹配的是該劇的口碑,果然一直保持正午陽光精品路線,豆瓣評分高達8.5分,電視劇周排名位列全平臺第一。
“我不是一個燈絲”
很難相信,一個不是“燈絲”的導演制作出了一部絕大部分“燈絲”滿意的作品,這得益于孔笙導演對于探險題材由來已久的情愫。
談到為什么選擇《鬼吹燈》這部探險題材的網劇,孔笙導演坦言:“題材沒有接觸過,總是有一點挑戰性,我是比較喜歡我沒干過的事情。像這一類探險類的片子,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愛看。覺得這類片子可以從拍攝角度做的更好,用鏡頭來渲染氣氛,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導演孔笙在指導現場拍攝)
在看過原著小說之后,孔笙導演決定采取“按原著走”的方針。因其小說情節豐滿,人物關系明顯,人物個性鮮明,他提出了“忠于原著”的基本方針,但在整體結構上略有變動。
小說中,前八章基本為胡八一個人秀。如若將此影視化,勢必在前兩集播出中,就很難留住觀眾。于是,孔笙與編劇白一驄商量后,決定將“核心關鍵”保留,通過幾個主要人物將故事串聯起來,重點表現下幕后人物故事的心理變化以及劇情中的神秘旅程。
“胡八一與胖子第一集重逢,大金牙引出Shirley楊”,孔笙導演為了Shirley楊可以提早現身,花費頗多心思。不僅將原著中篇幅較重的大地獺章節刪除,還為此后劇情埋下伏筆。火瓢蟲在猛攻眾人之下,唯獨沒有攻擊Shirley楊,也讓人較為好奇。
談到女主角的劇情改編,孔笙導演這樣回答:“埋了一個線,原小說里Shirley楊沒有去昆侖冰川,就是為了讓女主角早一點出來,當時想了好多的辦法。以后Shirley楊和胡八一在冰川的這段經歷,對他們后面的故事很重要,互相猜,他們覺得Shirley楊背景不同,又很怪異,她一定是有問題的。Shirley楊也在猜他們倆到底是干什么的,包括到最后大爆發,我覺得有意思。”
在改編的過程中,孔笙導演除去需要考慮到文字構建的視覺化呈現外,還需要考慮到題材本身的“敏感性”。“當時覺得那塊玉怎么著都要拿出來的。”為了避免觸及紅線,孔笙導演和他的團隊想了很多辦法,后來決定用“水銀童男童女”報恩的方式呈現。
“我覺得這是一個神改編。”孔笙導演答道。而網友對此改編也很認可:“還原度高達90%。”
“探險元素是可以與現實主義并存的”
故事的整體結構大致調整好后,孔笙導演開始著力于自己的“老本行”。眾人皆知,正午陽光以打造精品劇出名,旗下所有作品基本保持“固定風格”,即現實主義。
早期的《生死線》、《闖關東》、《北平無戰事》撲面而來的是使命感濃重的“正劇”氣息。近兩年,《歡樂頌》、《他來了,請閉眼》、《如果蝸牛有愛情》幾部熱劇播出后,正午陽光不再只強調男性的熱血情懷,幽默的都市風、懸疑冷靜的破案風為其加入了新鮮元素。但不可否認,這些熱劇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即真實。
《鬼吹燈》是一部探險劇,它帶有自身題材的“神秘氣息”,需要代入冒險、玄幻、懸疑等新鮮元素,與以往的現代劇略有不同。
在前12集中,一行人經歷過的種種困難都給人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昆侖冰川里的厚重大雪、沙漠中的漫天飛沙都呈現出大場景、大制作手筆。而頻頻出現的霸王蠑螈、火瓢蟲、水銀童男童女、紅毛怪、豬臉大蝙蝠、沙漠行軍蟻等元素,也驚得網友大呼“妖樓的那個藍色真是美哭”、“水底的白骨太驚悚”、“霸王蠑螈的真面目嚇哭我”“行軍蟻看的我密集恐懼癥犯了”。這注定與以往正午陽光制作的劇大不相同。
然而,孔笙導演卻認為,小說中的大量描述,既真實,又接地氣。影視化后的“80年代”通過報紙、電視機、磁帶、三輪車、四合院、服裝等細節呈現出來,堪稱“行走的80年代風”。
為了追求真實感。孔笙導演帶領團隊一起學習CG特效,也希望團隊可以借此機會將CG技術熟練扎實。劇組為其搭建了四個道具棚,演員也基本是“無實物”表演。
制作團隊為此還運用了電影里才會出現的“概念畫師”。美術團隊按小說中的描寫畫了將近40多幅效果圖。觀眾才會看到劇中呈現的昆侖冰川、黑沙漠、地下古墓等大場景。
(九層妖塔概念圖)
至于,劇中出現的豬臉蝙蝠,竟然是劇組工作人員用鑷子一根毛一根毛的粘上去的,處女座特質可見一斑。
(豬臉蝙蝠仿真模型)
“《鬼吹燈》不完美,仍有不少遺憾”
無論是從劇情改編上、特效制作上、還是細節還原上,孔笙導演都盡量做到完美。其努力程度,也得到了網友的反饋。網友用“這是看過最好的探險劇”來夸贊《鬼吹燈》。
然而,孔笙導演也坦言:“我們的作品并不完美,仍有不少遺憾。”
在首播的前兩集中,情節略顯拖沓,文戲較多、重鋪墊。孔笙對此解釋說:“就是太講究邏輯,就是這個任務的邏輯性,有時候可能太注重這些方面,就會失去另一方面。但是我覺得完全不講邏輯也不行,既然你是這種風格的東西,可能這種風格的東西,還得這樣去要求自己。”
對于說前兩集的劇情上存在“緩慢原因”,燈絲們反而給導演組點了贊,有燈絲表示“原著就是這樣寫的,至于節奏緩慢真沒感覺到。”
每一個IP網劇播出,特效總會成為討論熱點,《鬼吹燈》的特效在導演組看來仍有進步空間,但通過眾多的口碑反饋可以看出,特效組是相當給力的。靳東曾在微博上“賣苦”:“這部戲是迄今為止篇幅最短,拍攝周期最長的一部戲,每一場、每一集、每一畫幅、每個鏡頭,歷歷在目。”
據了解,《鬼吹燈》原劇本12集,拍攝周期87天,拍攝前籌備3個多月。在網劇制作中算周期較長的作品。然而,卻意外聽到孔笙回答:“也不算很長,甚至存在些許遺憾。”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中孔笙客串)
“這是我拍的最大特技量的作品,比想象的復雜得多,下一次再有這樣的機會,你會知道這塊要提前做很多的工作,在特效和動作形態的設定上要提前做,可能故事還沒有拍,那些全做好了,這些就會方便很多。”
(特效化妝師正在為演員化妝)
在網劇市場呈現井噴的時候,數量與質量并不成正比。如若每個導演、每家制作公司都能發揮孔笙導演的“苛刻”品質,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網絡電視劇市場繁花錦簇,豈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