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流行過“洋節”,甚至對“感恩節”也興致勃勃,殊不知,11月22日的這個“感恩節”實際上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它由美國人民獨創,是美國與加拿大共有的節日,愿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感謝印第安人的幫助。
這樣的節日,與大航海時代下美國的誕生與發展有關,與印第安人有關,與儒、釋、道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無關,與中國五千年發展軌道無關。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節日,卻被很多國人奉為“經典”,他們吃著烤火雞、南瓜餅,舉行著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對文化的繼承與認知視而不見。
令人憤慨。
其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禮儀之邦的國度,中國也有著自己的感恩節。
在每年的正月初八,稱為“順星節”,也叫“谷日”。古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放生”活動,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生,體現尊重自然、和諧共存的品德,表達對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并感謝稻谷豐收,國泰民安。
中國傳統的感恩節,既含道家的“和”,也具儒家的“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這個節日的存在,而將目光轉投到外來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感逐漸淡漠,形成了如今近于斷代的局面,而這種局面,不是幾句號召便能改變的,需要一劑“心藥”,將它徹底根治。
簡而言之,文化的病需要文化來治,就像大型文化電影《感恩有緣》一樣。
《感恩有緣》就如新時代的《吶喊》一般,以敘事的形式唱響文化的歌聲,用影片中的人物悲喜彰顯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出品人兼編劇嚴學明希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淡漠心理,增強現代人的文化認同感,繼而形成文化繼承的使命感。
與其他同類型電影不同的是,《感恩有緣》并沒有將說教凌駕于故事之上,而是以一種完整的敘事風格和引人入勝的故事結構將觀眾帶入影片的世界中,讓人們置身于現象里,將親情、愛情、友情深入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以事件的方式展現出來,加入思考的維度,給予開放性的結論。
說教只會引起反感,只有真實的體會、自主的思考才能改變觀念。這一點,《感恩有緣》體現得淋漓盡致。
很多電影人在拍同類型的文化電影時,雖有意識地去規避說教形式的泛濫,但總免不了因據理力爭而喋喋不休,使得觀感破碎,無法形成成熟的類型電影。而《感恩有緣》的電影形式,正式將說教由明轉暗,把空間留給觀眾,把對“道理”的理解留給所有人。
因此,《感恩有緣》電影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文化教育類影片走向成熟,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劃時代的痕跡。
《感恩有緣》以“鳳凰心”作為中心點貫穿整部影片,講述了主角嚴天明為了實現爺爺的心愿,經歷重重險阻,終于將失散多年的“鳳凰心”完璧歸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