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二世》

《戰斗種族養成記》

《紈绔子弟》

《背叛》

《伊薩耶夫》
 

黑擇明

作為難免惡趣味的凡夫,雖然不追劇,因為總有朋友興奮地推薦,竟然也看了不少。但最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作者洋洋自得地說,“我們嗤之以鼻,認為膚淺無聊幼稚的那些國產古裝玄幻、穿越、虐戀、表情包、摳像劇,有很多洋粉絲呢……而且都是腦殘粉級別的”云云。

然而,“洋腦殘粉”難道就其腦殘程度來說,會比國產的高大上一些嗎?當然不會。如果竟以為這是“為國爭光”的事情,智商就更低一等了。不過,這個現象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即便是像電視劇集這樣的快餐文化,依舊會產生很大的文化視差。對于從來不知道《金瓶梅》、《紅樓夢》究竟好在哪里的洋人來說,抽空了思想、歷史、文化的信息符碼,只剩下最簡單、最漫畫式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的劇集確實明白得多,并且劇中人物的形象也非常符合他們對中國風的期待。

同樣,我們看洋劇,也不免會有文化上的視差。盡管我們可能學過多年外文,飽讀外國文學名著,甚至竟然還拿下了外國哲學學位,我們的“看”和他們的“看”也還是不一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看”毫無意義,相反,這種差別恰恰正是意義所在。早年間,我們看巴西劇、墨西哥劇都能萬人空巷,連《神探亨特》這種三流肥皂劇都能走紅,這每一次的“看”,都是我們自己的意識在重新刷新一遍。而今天我們稍微費點力氣就能看到同步的各國劇集,我們的眼界的確已經寬闊得多,也早已經知道無論自己喜歡美劇、英劇抑或日劇,對于別人來說其實根本沒有高低之分,更多只是給自己貼的一個標簽而已,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制作精良、值得一看的劇集,比如大眾可能還有點陌生的俄羅斯劇。

諜戰?。嚎炜?!那些著名的大特務

其實中國觀眾對俄劇不應該感到陌生的。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蘇聯諜戰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可謂風靡一時的口碑之作,扮演男主角的蘇聯演員吉洪諾夫那古希臘雕塑一般的儀表、高貴的氣質至今鮮有能與之匹敵者。時至今日,在很多國產諜戰劇中都能看到該劇的深刻影響(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潛伏》)。這個故事出自蘇聯通俗文學作家尤里安-謝苗諾夫的系列小說,男主人公施季里茨在打入納粹內部之前,名叫伊薩耶夫。三十多年后,俄羅斯又拍出了《伊薩耶夫》,講他在打入黨衛軍內部之前的故事。令本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在豆瓣上得到了9分。

意外在于,對于已經被各種諜戰劇狂轟濫炸到審美疲勞的我國觀眾而言,這部戲在娛樂性上其實不算強,既不算高潮迭起,也沒有豪華場面或大制作,甚至簡陋了一點,有時恍惚以為看到了《夜幕下的哈爾濱》。但這部戲確實又和中國人大有干系。必須承認我們的歷史教育某種程度上是缺失的,對于中俄、中蘇地緣政治有時候又過于諱莫如深。這部以海參崴為主要外景的劇集,可以讓我們對那段歷史有所了解。盡管故事是虛構的,但其中不乏真實歷史人物。例如劇中哥薩克頭領謝苗諾夫,這個人在民國時期一度在中國流亡,成為末代皇帝溥儀想雇傭的復辟力量(當然這個哥薩克借此忽悠了小皇帝不少財寶),后來他又投靠日本軍方,成為日本用來制衡蘇聯的一股力量,并且在中蒙一帶干了不少壞事。劇中的男二號,蘇聯遠東方面軍總司令布柳赫爾更是蘇軍的傳奇人物,在蘇聯對華戰略中更是重要人物,曾經化名加倫將軍擔任孫中山的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他在中國的故事也非常傳奇,足夠拍成另一部劇集。后來他被清洗(赫魯曉夫時期恢復名譽),1945年溥儀被蘇軍活捉后,一度被軟禁在他的宅邸,歷史就是這般令人唏噓。

偵探?。簽闅v史“帶鹽”的富二代

其實比之諜戰,偵探類劇集才是俄羅斯大眾的最愛。如果我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也看作偵探小說之一種的話,您會發現在這方面俄國讀者和日本讀者一樣,都對偵探故事樂此不疲,暢銷書冠軍幾乎都是偵探小說。老實講,俄羅斯電視臺每天都會播放各種偵探劇/犯罪劇,其中很多都特別狗血,粗制濫造,但總會有不讓你失望的佳作。例如新拍的俄劇《紈绔子弟》(或者翻譯為《富二代》更準確些),也在豆瓣打出了8.9的高分(比在俄羅斯本土的得分還高),各路觀眾紛紛用“意想不到”、“腦洞大開”來贊嘆這部戲。

故事的開頭是一個富二代酒駕襲警,被他的寡頭爸爸送到警隊學習改造(這好像有什么不對勁),卻偶然促使他了解母親死亡的真相,隨著一張張社會黑幕被陸續揭開,一個接一個證人死去(男主也各種死里逃生),一幅俄羅斯社會全景圖(當然還是調和了種種玫瑰色的)展現在觀眾面前,混合著蘇聯解體、葉利欽混亂時代的種種創傷記憶,仿佛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名言: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聽上去批判尺度很大,是不是?和我們電視劇的富二代故事截然不同的是,雖然里面也有各種紙醉金迷,但矛頭對準的正是紙醉金迷,這種紙醉金迷可不是《小時代》那種春夢做不完的初中生格局的,而是浸透了一種俄羅斯式的絕望與憂傷,你明顯能感到苦難的價值是遠遠高于這種紙醉金迷的。大概只有產生過老托、老陀、老柴這樣的民族,搞個大眾娛樂產品還能出現這樣的氣質吧。目前該劇已經可以看到第三季,質量并沒有往下掉。

女人戲:這些個女人不尋常

或許因為全球看電視的主力軍都是女性觀眾居多吧,更何況俄羅斯本來就女多男少,女性題材的劇集也遠遠不止半壁江山。

《葉卡捷琳娜二世》算這樣的戲,它是講俄羅斯武則天的故事。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傳奇人生絲毫不比武則天遜色。當然有宮斗,不過這部戲并沒有拍成過于狗血的宮斗劇,也沒有各種幼稚的動不動關小黑屋、以白蓮花體質吸引各種男性的劇情。這么大的題材每季只拍9集,放在我們這里,恐怕是要拍90集的。好吧,幸虧不是我們來拍。由一個德國沒落公主變成俄羅斯女皇,帶俄羅斯帝國走向盛世,她有“開明”的名聲,也有各種男寵,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故事已經有各種電影版,但早期的馬琳·黛德麗版和后來的凱瑟琳·澤塔·瓊斯版,都把重點放在了女皇的春閨秘史,不太看得到女性作為政治家的氣魄和智慧。而俄羅斯電視一臺的這部劇集,第一季的重點顯然在伊麗莎白女王身上,該演員氣場極大,演出了女王的政治抱負、氣度、心胸,到了第二季葉卡捷琳娜才正式展現她作為女王的一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畫面拍出了18至19世紀俄羅斯油畫的質感。

豆瓣評分高達9.2的《背叛》則講述了一個當代俄羅斯30+女性和四個男人的故事:耽于電子游戲的老公、對她念念不忘的上司、有戀母情結控制欲極強的富二代小鮮肉、前男友種馬警察。她不是女強人,只是個裝修公司的普通職員,不怎么打扮,甚至有點隨意。她要面對客戶的刁難、婚姻的無聊、不成器的小叔子、小情人的糾纏,以及睡過自己老公的閨蜜。她要自己掙錢、修車、解決各種棘手問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女人卻讓四個男人愛她愛到死心塌地,欲罷不能。放在咱們這兒一定就拍成瑪麗蘇劇了。但是,強大的編劇自會有強大的邏輯。女主角當然不是什么小白兔人設或白蓮花人設,她迷人的地方不在于美貌或性感,而是她具備一種強大的洞察力與道德判斷標準。她不需要男人的強大,反而男人需要她的強大。這種強大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如何與一地雞毛的生活自洽。她和四個男性發生關系,但實際在某種程度上她又忠于丈夫,她真實面對的是自己的欲望,同時真實面對自己對丈夫的愛。

背叛,并非指肉身,那是淺層次的,背叛,指的是精神上的無法坦誠相對、無法溝通。所以當女主角最后一次問丈夫“你背叛過我嗎”的時候,丈夫依舊答道:“從來沒有。”這個答案才宣告婚姻徹底結束。他們是兩條平行線,“最美的初戀”也好,“他人好好啊”也好,都無法羈絆她。這樣的坦誠,最后只有警察做到了,故事至此干凈利索地結束了,更利索的是,最后編劇說,因為本劇在邏輯上已經完整,所以不會有續集。

當然,如果這些劇您都不感興趣,也可以看看國內知名度最高的那部《戰斗種族養成記》(應該譯為《我是這樣成了一個俄羅斯人的》)。這部劇假托一個原來對俄羅斯充滿刻板印象的美國記者為了避風頭,被派到俄羅斯,通過各種觀念的摩擦碰撞,最后愛上了俄羅斯??偟膩碚f比較輕松好笑,但是最大的Bug在于,這個男主是假托的美國人,所以,他本來就是俄羅斯人呀。不過這部劇很適合外國人看:有助于彌補某種“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