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7年有網劇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良心與觀眾之間有了新的平衡的話,那一定是二月份上線的《星選者聯盟》。《星選者聯盟》(第一季)是童星匯、么么噠影視、大視界文化集團聯合出品的網劇。截至目前,其播放量已突破2600萬(自2月20日全集上線),之前還創下了當日播放量破330萬的紀錄(來自藝恩數據2月15日微博統計)。

作為國內首部青少年熱血漫畫風校園軟科幻題材兒童網劇,《星選者聯盟》最為觀眾們熱議的,便是其中年齡段集中卻均無影視演藝經驗的小演員。《星選者聯盟》主打兒童劇路線,一群缺乏明星焦點的00后獨挑大梁,讓業內人士紛紛表示驚訝。

與此同時,從目前第一季的劇情展現來看,《星選者聯盟》絕非是過往兒童劇面向低齡化觀眾推出的思想教育工具。受前期拍攝資金的限制,第一季只有6集,但每一集都有新的人物登場,圍繞著每一個人物又能單獨派生出一個故事。

這樣的劇情脈絡與美國漫威體系極其相似

出品方童星匯也不只一次對外強調,《星選者聯盟》可以看作是一個正在打造的巨型IP。與歐美成人科幻大片不同的是,《星選者聯盟》擁有科幻的內核,卻能滲透生活,擺脫炫技的限制,出品方更加專注地去講述一個故事。

《星選者聯盟》上線至今,近3000萬的成績,不算驚艷,同期各大視頻平臺有多種類型的網劇占據著平臺首頁,當日點擊量上千萬也不在少數。不過,收視火爆僅僅是表象,《星選者聯盟》所取得的成功,一方面是兒童網劇精品化試水。在當前缺乏一個有內容深度、受眾群體可延展的兒童劇大環境,《星選者聯盟》在上線之時便將該劇劃定為6-13歲孩子觀看的網劇,然而,最終收視反饋上,不少30歲以下的人士均對《星選者聯盟》表現出強大的興趣。

一方面則是軟科幻題材的合理搭配。曾經有科幻愛好者僅僅花6萬元現金,拍攝出一部在國際上斬獲大獎的科幻巨制。這讓大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科幻的意義到底是畫面酷炫的技巧展示重要,還是科幻表象下,足以讓人陷入思考的內容深度重要?

《星選者聯盟》號稱軟科幻題材,劇中星能的設定,也足以證明這部作品并非以往家長里短式劇情戲的后繼者,在如今科技概念逐步發達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讓孩子接受一些新型的科技概念,無疑是開拓人們的思維理念與視野。

《星選者聯盟》從策劃之初,就將自身定位為大型IP項目

《星選者聯盟》沒有劇情與人物的限制,其間故事背景空前宏大,雖然第一季只有6集的體量,但在大多數觀眾看來,如果能夠將每一個角色延伸開來,絕對是一個中國版的漫威體系。其次出品方比較保守的將該劇設定為兒童劇,認為主題觀眾偏向于6-13歲孩子。卻在播出過程中,收到眾多青少年年齡層的熱烈反饋。

與資本圈炒熱錢的姿態格格不入的是,出品方童星匯強調,該劇的重點還是劇情和演技。軟科幻只是一種劇情形態,他可以讓人產生思考以及觀看的興趣,但是如果花過多的力量去展現其中新能的酷炫畫面,則會削弱劇情的飽滿度。

縱觀當前網劇乃至影視劇行業,小鮮肉充斥其間,漫天要價卻無法保證深入人心的表演,同時過度追求畫面美觀卻在整體故事情節上讓觀眾形同嚼蠟。顧此失彼的狀態歸根到底是當前行業失去平衡的制播流程。

近幾年網絡視頻平臺的崛起,為了搶奪至關重要的收視人群,大家各自為政,首先是購買一些已有版權的作品。隨著越累越多的資本以及影視創作人加入到這個潮流當中,低劣作品日益增多,抄襲打擦邊球的影視劇不斷沖擊著觀眾們的審美,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者資本對于創作的另尋出路。

于是各大視頻平臺紛紛成立自己的影視出品公司,依托強大的平臺優勢,與其他影視公司推出自家平臺獨占版權的影視作品,雖然有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質量,保證優質作品更容易與觀眾見面,但也造就了許多主打明星牌,光有顏值缺乏演技的空洞作品。

“良心網劇”這一名詞在近幾年越來越為觀眾及影評人提及

2016年上半年一部《余罪》將張一山推向演藝頂峰,這一部改編自常書欣同名小說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有了極高的關注度,其中警匪情節的設置正好契合80/90后香港警匪片的情懷。這一改編倒是讓觀眾看到了國內對于劇情的完美的控制,不至于被人吐槽為弱智網劇,很好的還原書中情節為人津津樂道。

而2016年下半年同樣一部大型IP改編網劇便是《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雖然正午陽光這一業內良心保證的公司,涉及盜墓和鬼怪的題材時,都讓人不免捏了一把冷汗。可喜的是,這部作品一掃之前《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各種花樣百出卻又摸不著頭腦的改編。

忠于原著,是一制勝法寶。畢竟一部著名的IP作品,其為人熟知,肯定是原著中包含的精彩情節為人認可,做到這一點,網劇就成功了一大半。然而《星選者聯盟》采取的恰恰是相反的方式。

在此之前,并沒有一部《星選者聯盟》相關的文學作品。其中主打的校園軟科幻概念尚未在國內有過先例(至少是成功的樣板),且不論國內對于科幻題材少有提及,甚至國內影視工業在特效制作這一領域,都在世界上屬于短板。

然而影視特效,特別是在其包裹下的酷炫大片,正是吸引龐大的觀眾群體走進影院或者是點擊觀看的直接吸引力。《星選者聯盟》沒有重復這樣的老路,在項目策劃初期就飽受質疑。

沒有明星,沒有大特效,如何將IP炒熱?

炒熱,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觀眾對其的認可,而不在于他在網絡上有多火。許許多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使花錢請水軍刷評論、刷評分、買口碑,最終質量不過硬,無法在觀眾觀影體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最終還是會為人恥笑。

《星選者聯盟》于2016年4月正式開啟策劃,并同時與著名編劇一塵老師商討第一季的故事走向。期間童星匯聯合么么噠影視在全國范圍內篩選了一批熱愛影視擁有演技的孩子,擔綱主演。劇中星選者組合的飾演者雷俊、李詩緣、羅浩然、張之涵等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脫穎而出,通過這部劇讓觀眾見識到了走心的演技。

而直到2016年8月開拍,劇組及出品方也只是向外界低調宣稱開機消息。歷時18天,輾轉深圳,取得所有素材后的《星選者聯盟》便進入了長達5個月的后期制作過程。

良心網劇!其實側面反映的是觀眾對于當前網劇市場流通的各類千奇百怪卻食不知味的作品的失望。往往突然冒出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便被封為良心網劇。曾幾何時,對觀眾負責,對作品負責,不應該是劇組出品方的責任嗎?

哪怕面對的是孩子,也要不忘初心

當大家都在盯著成人明星的走紅時,很少有人會去關注孩子應該看什么,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給他們的作品。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動漫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很多大人都喜歡從宮崎駿的動漫中找尋一份心靈慰藉。而在國內還沒有大量這樣的作品出現,往往所謂的兒童作品就真的只是從大人的角度去窺探、試圖去教化孩子的作品。

寓教于樂并非不可。但成熟的創作者們,是否可以低下姿態去傾聽孩子們真正的喜好,去以引路人的身份帶給孩子們真正驚喜的東西。每一個創作者都是藝術家,也是對生活的沉思者,而在作品中融合有一定深度的人生思考,又怎么能過于區分年齡段呢?

更何況當前即使成人們觀看的影視劇作也不見得就有多么引人思考。大家都在不動腦筋的被動接受,這樣的文化氛圍可對國家文化發展不利。

《星選者聯盟》是一次嘗試,或者說,屬于一次對兒童網劇未來走向的探索

啟用沒有過多演藝經驗的00后小演員,給予觀眾切身經歷的真實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將觀眾的關注點更多的轉移到劇情層面上來,有時間去思考故事發展脈絡下,一些懸念的設置,甚至是一些哲理化的情節轉變。

《星選者聯盟》引入星能的概念,這一國內很少涉及卻又擁有無限思索空間的領域,給予孩子成長,帶來前所未有的視野沖擊。走出家長里短的刻板教育式兒童片,《星選者聯盟》帶著新奇與懸疑,讓觀眾猶如置身其中,體驗著正邪對立的刺激,也感受著對未知概念的接觸與探索。對于想要孩子從小培養超前思維的家長而言,這要比強迫看許許多多晦澀的書籍要奏效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