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26日參加第二十八屆北京國際樂器展期間,杭州瑞聲樂器有限公司創始人羅啟培受邀出席“中國品牌故事系列紀錄專題報道甄選活動”,并接受了《領導者說》欄目組采訪。

笛簫文化是中國特有文化之一,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眾多高校學生組織民族器樂社團,以笛會友,以簫傳情; 許多文化組織舉辦竹笛展演系列活動,把聽眾帶入或高山流水或生機勃勃的意境當中。笛簫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它開始走入家家戶戶,消費者的注意力逐漸被傳統的民族文化所吸引,這和笛簫本身的魅力以及民族感染力是分不開的。

羅啟培說,“對于竹笛,我無限熱愛。”他的熱愛讓他堅守初心。憶起往昔,他幼時便非常喜歡唱歌與樂器,但是因為出身農村,周圍人都認為學習藝術不能作為專業謀生,踏實的找工作才是正經出路,經濟問題也是一大原因。但是他沒有放棄,12歲那年,在縣城里買了人生中第一支笛子,自己慢慢練習,2005年跟隨老家當地的一位老師學習,開啟了專業的系統練習。

后來,羅啟培從網上得知杭州銅嶺橋是著名的中國竹笛之鄉,心向往之,一人來到了杭州。他看不清周遭,先是恐懼,然后歸于平靜,聽到笛聲的流動,看得見要走的每一步,這種獨行的孤獨,勝過一切鼓勵。后來有幸跟隨沈陽音樂學院教授周波老師學習笛藝,吹奏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越,激發了對竹笛的深層熱愛,給予他堅定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在短短幾年內先后贊助協辦了十幾場笛簫藝術活動還有慈善助學活動,為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像他兒時一樣,家人不舍花錢讓他們學藝術的孩童。羅啟培堅信,農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也可以成為振興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棟梁。老一輩竹笛藝術家梁禮善老前輩曾在竹笛學會上肯定他說,天底下任何愛心善舉都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

隨著年歲積淀,羅啟培對竹笛越來越有一種敬畏之心,從原來的機械生產又回到手工生產。羅啟培講述,重回手工制作,源于對傳統手藝的敬畏,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各行各業也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追尋傳統工藝找尋那份古老的本真,也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傳承。他還倡議說,想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制作師,掌握一定專業水平的吹奏功夫,有一定基礎的樂理知識和對音程有敏銳的聽辨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笛簫制作最難的技術環節就是后期的校音調試。此外他還提出了“以技為主,以文為輔,以德為本”的三個制笛新思想。倡導從業者在不斷加強提高自身制作技藝的同時能夠多抽時間了解一下笛簫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民族文化,不應把笛簫當作是普通的大眾商品而從事。要深刻認知笛簫幾千年流傳下來歷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屬性。恪守優良的從業品德和不斷提高自我品德修養,杜絕明知是問題笛簫而不舍得作廢處理仍以次充好流向市場的不良行為。羅啟培說道:笛簫制作是一個傳統產業,如今,越來越多竹笛專業畢業生的加入為這個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再過些年他們將是笛簫制作行業的中堅力量。

羅啟培堅守匠心的藝術品格,對作品的要求苛刻嚴謹,力求完美。他說:笛簫作品,就像書畫作品一樣,作品的最終形成是因人而異,不同的制作師有不同的作品風格,作品形成過程,重要的技術環節可不能委托他人代為加工。他為此曾總結這么一句話:技術易學成,風格難復制。羅啟培說:作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展示著作者的從業態度,也是人生信仰與價值的體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鄉是中國竹笛之鄉,年產中高檔笛簫達200萬支,全球竹笛80%產于中泰,舉辦了諸如笛子藝術夏令營,笛子演奏比賽,暑假大師班等活動。類似于中泰鄉的竹笛文化產業鏈逐步拉長,竹笛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發展態勢也隨著時代發展而轉變。或許未來正如羅啟培所期待的那樣,更多的笛簫制作廠家以及廣大笛友們能發起更多弘揚中華笛簫文化的善舉,為推動中國笛簫文化事業的普及發展,弘揚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民族文化奉獻一份力量。

羅啟培為自己樹立了這樣的從業理念:堅守傳統工藝,恪守精工態度,探索工匠精神,弘揚笛簫文化!他說,笛簫首先作為樂器在使用,材質再好,外觀再好,內在品質不達標,也只能作廢處理。用于表現音樂的樂器的要求,好就是好,沒有將就。很多時候寧可遲遲不寄出竹笛,也不愿意以次充好,雖然這犯了商業的大忌。苛刻嚴謹的要求始終無法做到每次都能如約交付,商業誠信與產品質量之間的選擇,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后者。他感嘆道:莫非天底下所有形式的交易都被視為做生意嗎?他說,始終致力于塑造手藝人的形象,而不是商人。因此,商人忌諱的規矩始終沒看得那么重,而是更注重每一個需要交付的作品。羅啟培說以他目前對待笛簫制作的態度,不考慮再走商業化的企業發展道路,笛簫制作永遠歸屬于民族手工藝行業。如今,他對于竹笛最初的熱愛有增無減,反而愈演愈烈。他越發熱愛的不僅是竹笛的表現藝術,還有中華民族沉淀千年的民族文化,從事笛簫制作,不僅僅是賴以謀生的事業,更是一份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